BIM建筑|李兴钢专访+现场︱RIBA“李兴钢:胜景几何” + 剑桥大学“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建筑双展及开幕研讨
3月26、27日,“李兴钢:胜景几何”个展、“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平行展,分别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剑桥大学开幕;汇聚有近20位专家学者的两场开幕研讨,同期举行。
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今春的两场国际“表达”,下为有方专访全文及展览、研讨现场速递,走近台前与幕后的连贯思考。
△ 李兴钢院士做“李兴钢:胜景几何”开幕主旨报告
有方
作为你的设计方向,“胜景几何”这一主题贯穿了2013北京方家胡同微展、2020工作室个展、再于今年来到RIBA的国际个展。在这一时间跨度中,你对“胜景几何”之理解的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
李兴钢
在2013年的北京方家胡同微展中,策展人史建老师要求参展人凝练一个主题,“胜景几何”一词即是我那时提出的。2020年,我们在自己的办公空间里做了“胜景几何:一个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工作现场”展,以我们二十多年来的工作模型作为主要展示对象。当时我们就希望能在2021年,把其中一些重点项目和模型搬到RIBA去做展览,那也将是RIBA展场中的第一场中国建筑师个展。后来因为疫情等原因,以及我们对以传统线下方式来做展览的坚持,RIBA个展最终延迟到今年。
“胜景几何”代表了我和团队三十余年思考和实践的凝练与收获。它希望超越对建筑本体的关注,把我们围绕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建造的本体性思考,与中国传统强调的人工与自然的密切交互结合在一起,让建筑跟环境产生更密切的关联。在这个不变的理念基础上,近年我提出了“工程建筑学”这一工作方法,以及创作目标“生境建筑”。共同地,这三者希望在回归建筑学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我们学科的工作,应对人类当下面临的危机。
“工程建筑学”强调建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工程和设计交互”的特点,而不是走向纯粹的技术性建造/艺术性创作这两个极端——此二者都不能反映建筑学的本质内涵。“生境建筑”是我们希望自身作品能够体现的特征,它强调建筑与多元环境的交互,以及个人在建筑所创造的情境中的诗意感知。建筑学要能有效应对当下人居环境(包括建成环境、非建成两方面)的挑战和危机,因此,为塑造理想的当代人居,生境建筑要应对的挑战包含环境的、情境的这两个方面。
△ RIBA“李兴钢:胜景几何”建筑展现场
有方
“双奥”场馆的设计对赛后利用的要求是怎样的?此次于剑桥大学展出的《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在这一方向又有哪些细致构想?
李兴钢
赛后可持续利用,是“双奥”场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参与以“鸟巢”为代表的2008奥运场馆的时候,就已开始这项工作,而它在2022冬奥会更是变成了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奥运会、冬奥会是短时的重大事件,而场馆在圆满支撑重大活动、体现国家形象与体育成绩之外,还必须成为会后可以被长期良好利用的设施。所以,我们在针对奥运会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可行的总体布局和场馆设计后,就要针对未来几十年场地的长期使用模式进行设计;在长期设计完善后,再回过头仔细考虑赛时模式的临时性需要,并通过国际体育组织的批准认证。因此,我们的设计其实是一个“潜伏设计”。
与此次在RIBA的呈现12个重要项目的综合型展览互为注解,剑桥大学内的平行专题展《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是将延庆奥园赛后利用的时间维度延展到40年后。我们设想,当2060年中国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延庆奥园再次举办冬奥会时,零碳技术将创造与2022年完全不同的诗意场景——延庆赛区2022的设计愿景,是营造一幅大型“立体实景山水画”,由此而有最终呈现的“冬奥八景”;而到40年后,在一系列专门为延庆奥园定制的零碳技术的支持下,场馆将与环境高度交互、呈现属于未来的“零碳八景”。
△ 剑桥大学“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建筑展现场
有方
无论是2020年“胜景几何”展对日常工作空间的介入,还是2024年“营造学社之道”佛光寺展对古建展陈的探索,空间设计均令人印象深刻。而本次两项国际展览的布展设计有何巧思?你如何理解展览对于建筑师之表达的意义?
李兴钢
在建筑师的自我表达中,展览是能让人们高效体验建筑的重要方式。但建筑展的挑战性在于,它无法像绘画、雕塑展一样把原作集中到现场;因此展览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弥补展场与建筑实地的距离、让建筑师用空间化的方式传达自身的理念。
例如,此次“胜景几何”展延续了此前同名展览的展陈系统,用凸显展架的设计来形成空间、建立对营造的表达,并以装配式解决展览的运输问题。我们把这个展架看成一种空间装置,它脱胎于我们2015年在南京做的“瞬时桃花源”,由当时用于建造的脚手架系统转化而来。纤细的展架以轻盈线构对空间形成界定和描摹,更好地衬托模型、图纸等展览内容。总结而言,展览的设计必然跟我们的工作理念、跟我们希望追求的那种建筑特质有关。
△ 《李兴钢:胜景几何》展场示意图
《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展场示意图
有方
在你过往著述、演讲、受访的表述中,能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文化自觉”。想请问目前你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议题?哪些尝试是有益的?
李兴钢
中国建筑师日益增强的世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最近家琨老师获得普利兹克奖、徐甜甜老师获得沃尔夫奖的资讯,也进一步加大了这一话题的热度。但同时,这两位老师我都很熟悉,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国际影响”一定不是个需要刻意追求的东西,而是在各自非常扎实的长期工作中、包括在本土环境里有深度、有思考、有品质的实践上,自然而然地获得的结果。
中国建筑师要“走出去”,但这只是我们工作的一种自然延伸。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工作的质量和思考的深度,首先,不能浮躁。
当然,在此基础上的学术会议及展览等国际交流,对国外经典建筑作品的参观学习、包括有方组织的很多高品质建筑旅行,都是有益的尝试。处在中国之外的空间和角度反观自身,可能会对我们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解世界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有方
近年的国际交流、合作,与你之前经历的时期(如在巴黎进修实习时,或在“鸟巢”等项目的中外合作中)相比,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或值得注意的变化吗?
李兴钢
对于早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主要的感受就是祛魅。
30年前,我们的能力、见识是不足的,对海外好的城市、经典的建筑作品,都是通过间接的媒体来认知。后来我有机会相对较长时间地在国外生活学习,又在“鸟巢”项目中事无巨细地与Herzog & de Meuron进行着密切合作,这对原先不可亲临的城市、建筑与“神秘的大师”带来了一种积极的祛魅:那些优秀的空间创造,也都是扎扎实实地通过具体做法来实现的,也都是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里要去做的事项、只不过人家更有经验和水准;而大师也要面对我们会感受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造价、甲方的要求,他们的思考也需要一个过程,也会出现判断的反复,也有赖于团队的合作。
这些经历会很好地起到祛魅的作用——如果足够努力,我们也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成果。祛魅之后就是要去追赶,我觉得尤其在最近十年,中国建筑师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职业技艺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是不断缩小的。只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比如较短的建设周期、决策中官方因素较大、施工相对粗糙;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很多思考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它们对当代工作的启发和意义,就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可能性。例如家琨老师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包括当代的历史,都变成了其思考可以借力的一部分,同时把我们刚才说到的技术的粗糙等不利的一面,巧妙转化成了自身作品的特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且让国际建筑界印象深刻的。
△ “李兴钢:胜景几何”开幕及研讨专家合影
△ “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开幕及研讨专家合影
有方
你一贯重视“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之后再去做设计”。而面对目前项目、研究、社会事务的紧张日程,你愈发明确的必须被深入思考、把握的设计核心问题,是什么?
李兴钢
确实,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会不断压缩做设计的时间,但越是这样越需要把握好每个项目最核心的部分,并且是一种全过程的关注和把控。
核心问题其一,还是我们强调的思想理念:胜景几何。要强调人工和自然高度的交互,不能只关注建筑本体、要关注建筑跟环境的关系。其二,作为方法,“工程建筑学”要求设计不能只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不能只谈“形式是怎么样的”,而是要看功能需求是怎样被理想地解决、技术带来的启发点又是什么。最后,作为目标追求的“生境建筑”强调建筑要能回应当代人类面对的问题,且环境、情境两方面缺一不可。
这些方面在具体工作中时常会有偏移,因此是我要始终留意、并传递给整个团队的。项目在全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矛盾,要据此做不同的具体把控。
李兴钢:胜景几何
ATELIER LIXINGGANG:
Integrated Geometry and Poetic Scenery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6日下午,RIBA“李兴钢:胜景几何 ATELIER LIXINGGANG: Integrated Geometry and Poetic Scenery”建筑展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66 Portland Place, London, W1B 1AD, UK)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在英国的个人建筑作品展,展期将持续至当地时间4月23日。
展览以人居、尺度、密度、秩序、废墟和山林等六个关键词串联了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在过去十几年间完成的六对建筑项目,这些项目遍布中国各地,与多样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实现交互;同时,它们与其他50多个项目共同构成了李兴钢绘制的“胜景城市图”。这些项目集中体现了通过建立一种应对当代现实人类生境(total milieu)的理想空间营造范式来实现人工与自然的互成的“胜景几何”设计理念。
展览的20余组模型和若干展板顺应展厅空间呈U形布置。展架延用了胜景几何中心的“线构”系统,以纤细的方钢管多层排架和月牙形片梁卡接而成,便于施工的同时产生了模型在空间中漂浮的效果。轻盈的线构展架与展厅中带有竖向线条的黑色棱柱既相互呼应又轻重对比;通过展架的局部“留空”和阅读区与序言区对位形成的双向轴线,使展览空间与百年历史建筑形成对话。
△ 展览从楼梯正对的序言展区沿U形走道徐徐展开
△ 沿着走道空间呈U形布置的线构展架系统及墙面展板
△ 大幅展板和模型互相对照
△ 由纤细的方钢管多层排架和月牙形片梁卡接形成的展架使模型产生了漂浮效果
△ 轻盈的线构展架与展厅中的竖向黑色棱柱既相互呼应又轻重对比
△ 窗口阅读区与入口序言厅形成的轴线
△ 局部去除横梁形成的“留空”呼应了建筑空间的中轴
△ 透过多功能厅的装饰玻璃界面看向展厅产生了线条的叠加
△ 尽端展区及窗口阅读区
△ 阅读区局部,多个窗口的叠加
△ 胜景城市图:“理想城市”与现实空间的交叠
开幕式由策展人、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主持,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王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执行会长Belinda Irlam-Mowbray致辞,双方对本次展览交流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王起公使在致辞中表示,展览呈现了中国建筑师在低碳科技、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最新探索,促进了中英建筑界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希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英在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合作。
Belinda Irlam-Mowbray执行会长在发言中称,非常荣幸能够在RIBA举办李兴钢建筑展。她认为参展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位卓越的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哲学与设计方法。她高度赞赏了李兴钢关于“人工与自然交互共生”“链接技术与诗意”的设计哲学。“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地建筑师的灵感源泉,有着跨越数千年的、丰富的建筑创新历史。如今,全人类共同面临着日趋紧迫的能源危机、气候危机,在这样的时刻,彼此分享经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也更有现实意义。”
开幕式后,来自中英两国的知名建筑学者、建筑师们还共同参与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学术研讨活动由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与全球文化教授Murray Fraser主持,李兴钢院士做题为“Integrated Geometry and Poetic Scenery”主旨报告,纽卡斯尔大学教授朱剑飞、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分别做了题为“A contextual reading of Li Xinggang: the state design institute and a new found interest on the Chinese garden”及“A continuous thread, China homegrown”的主题演讲,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院长Harry Charrington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康健院士、英国国家体育委员会原首席建筑师Geraint John先生、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原系主任François Penz教授、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Maureen Thomas教授、Design Research Folios主编Yeoryia Manolopoulou教授、谢菲尔德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东西方建筑景观研究中心主任任翔博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出版与教育总监Helen Castle女士等专家参与了现场研讨,专家们对李兴钢作品体现的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境建筑”设计思想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其对于人类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展览开幕现场
△ 学术研讨活动现场
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Yanqing Olympic Park 206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oetry
“李兴钢:胜景几何”建筑展的平行展——“延庆奥园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Yanqing Olympic Park 206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oetry”建筑展,也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27日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Bradfield Room, Darwin College, Cambridge, CB3 9EU, UK)正式开幕。
展览是基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场地结构和建筑特征,通过基于“胜景几何”理念的“工程建筑学”设计方法和实践路径,设想延庆赛区(延庆奥林匹克园)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后的未来场景“延庆奥园2062”(Yanqing Olympic Park 2062),展现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展览基于既有技术的合理畅想,借助可预期的材料、能源和数字技术革命,包括风水发电系统(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改造)、四季科学家村(延庆冬奥村改造)、智能停车蓄电仓(山地媒体中心改造)、生态体育公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改造)等在内的8组零碳计划,从文化和技术的关联角度,创作出连接过去和未来、人和自然的诗意场景,并以代表中国文化意象的“八景”形式呈现在观者眼前。
展览的4对展箱平行于展厅的不规则外墙布置,将这个不足百平米的展厅划分成中厅和环廊两个区域:中厅区域以延庆赛区暨奥园模型为中心,环布了延庆奥园2062的零碳八景图;其背面的环廊区域是与2062零碳八景对应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8个现实场景,并结合长凳为观众提供一种沉浸式观展体验。展箱直接使用了同期在RIBA展出的20余组模型的海运包装箱,翻转后加装简易的金属固定件和转轮,既便于灵活移动,也解决了大体积木箱的存储难题,在低碳办展的同时节省了造价与工期。学术研讨会期间,这些展箱被灵活翻转并推向外墙,变身成一个由现实场景环绕并能提供更多座椅的报告厅。
△ 不足百平米的多边形展厅被4对展箱划分成环廊和中厅两个展区
△ 由延庆奥园2062的零碳八景围合而成的中厅展区
△ 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8个场景串联的环廊展区
△ 环廊展区和中厅展区及展厅外的花园通过展箱底部的空洞互相感知
△ 中厅中心的延庆赛区暨奥园模型与环绕的八景互相参照
△ 四组展箱的间隙形成了4个可以自由进入展厅的出口
△ 用于装运模型的8个木箱翻转并加装金属固定件和转轮形成展箱
开幕式由策展人、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主持,剑桥大学常务副校长及达尔文学院院长Mike Rands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杨威院士致辞。
Mike Rands副校长在致辞中赞赏了李兴钢的设计方法具有应对环境可持续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通过展览可以窥见建筑师与工程师等其他角色的紧密合作。
杨威院士在致辞中认为“延庆2062”的想象和设计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人与自然、文化与科技,展示了综合思维的力量,是在邀请参观者重新想象我们所有人的未来。她指出目前正处于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深刻的环境和社会挑战,建筑和规划设计必须超越美学和功能性,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工具和路径。她认为李兴钢院士的作品体现了这一理念,开创性地将几何与诗意的风景相结合,将美学、科技、文化、自然完美地融入建筑设计中。
开幕式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原系主任、教授François Penz主持了学术研讨,李兴钢院士做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oetry”主题报告,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做题为“View through the past to the future”的主题演讲,英国社会科学院杨威院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荣誉院士Nicholas Ray教授、剑桥大学建筑系Nicholas Bullock教授、卡迪夫大学Dean Hawkes荣誉教授等专家围绕未来建筑和生活发展展开畅想和讨论,非常认同体现了建筑技术与诗意链接的李兴钢“工程建筑学”方法路径和“生境”情境愿景,认为这对于探讨未来科技与生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滑动查看>> 展览开幕现场
△ 李兴钢院士做主题报告
△ 学术研讨活动现场
本次建筑双展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分别与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鲁安东教授策展。
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欧洲时报、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双展开幕式及学术交流活动。在采访中,李兴钢院士表示,他的设计源于对中国传统空间哲学的深入理解,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引发全球对建筑与环境交互共生关系的讨论与思考。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与全球文化教席教授Murray Fraser表示,李兴钢的作品具有中国独有的文化和历史特色,体现出中国设计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的深刻思考。策展人鲁安东教授说:“李兴钢有很小的作品——细腻而感性的园林宅院,也有宏大的国家工程——从‘鸟巢’到冬奥场馆,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展览让国际同行、社会看到中国建筑师工作的状态和已达到的成就,进而促进跨文化的理解。”
△ 相关媒体报道
李兴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出生于中国唐山,1991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天津大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建筑对于自然和人工密切交互关系的营造,以“胜景几何”思想和理念、“工程建筑学”方法和路径为核心,形成生境建筑的方向和特征。其代表作品包括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及“雪游龙”“雪飞燕”、国家体育场“鸟巢”(与Herzog & de Meuron合作)、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绩溪博物馆、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北京首钢工舍和北京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等,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等奖项,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于北京和伦敦举办系列“胜景几何”建筑作品个展(2013/2020/2025)。
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
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原李兴钢建筑工作室)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于2003年创立,倡导研究性设计与设计性研究的并重融合,创作具有文化厚度、技术创新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境建筑”作品,营造既可延续传统人居理想又能应对当下急迫挑战的建筑和城市。
主办单位: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
策展人:
鲁安东
学术顾问:
Murray Fraser, François Penz, Helen Castle
助理策展人:
袁智敏
展览设计:
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
执行团队:
姜汶林、袁智敏、魏鸣宇、邓建祥、曹颖、赵戈、万鑫、叶梓、谭泽阳、赵希、邱涧冰、刘紫骐、李欢、翟建宇
友情支持:
徐睿鹏工作室(效果图制作)、高丽莉、武显锋、朱凌峥、徐依依、陈慧芸
△ 布展花絮
采访、校对 / 原源 视觉 / 徐凡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