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分享

BIM建筑|经典再读234 | 阿尔托大学奥塔涅米校区:现代的建筑,古典的意象

发布于:2025-04-07 12:08:13
89人 分享

摄影:黄居正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

(现阿尔托大学奥塔涅米校区)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图片

建筑设计:阿尔瓦·阿尔托、爱诺·阿尔托、艾莉莎·阿尔托

建成时间:1949—1975

项目地点:埃斯波,芬兰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奥塔涅米是芬兰最有趣的建筑试验场之一。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由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他的办公室还负责了主楼、图书馆和为1952年奥运会建造的奥塔哈利体育馆,以及其他几座建筑的设计。最早的学生宿舍、Servin Mökki餐厅和奥塔涅米小教堂,则是塞伦夫妇(Heikki & Kaija Siren)的作品。Dipoli会议中心由皮耶蒂莱夫妇(Reima & Raili Pietilä)设计。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现已改名阿尔托大学)奥塔涅米校区的规划及主楼设计,是“二战”后大学校园和教育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从外部区域到内部空间及其细节的全面设计,充分展现了阿尔托强大的创作能力。

 

奥塔涅米校区鸟瞰

1948年,芬兰政府决定将赫尔辛基理工大学从希塔拉赫蒂(Hietalahti)转移到卫星城埃斯波的奥塔涅米(Otaniemi)。1949年,阿尔托和他的事务所以名为“Ave Alma Mater, Morituri te salutant”的方案赢得了大学总体规划设计竞赛。此后,他们负责了奥塔涅米校区长达20年的规划,并设计了校园内的主要建筑:主楼和图书馆,以及体育馆、发电站、水塔等其他几座建筑。阿尔托还曾为附近的埃斯波住宅区做过规划,可惜未实现。

 

主楼 摄影:Maija Holma,  Alvar Aalto Foundation
主楼礼堂 摄影:黄居正
图书馆 ©Lauri Silvennoinen
发电站 摄影:Maija Holma,  Alvar Aalto Foundation
体育馆室内 摄影:Maija Holma,  Alvar Aalto Foundation

奥塔涅米校区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以及定义校园发展的标准。阿尔托提案的关键原则之一是汽车和行人交通的分离。他设想在公园般的环境中,人行道连接着大学各个部门的建筑,学生们在主楼、图书馆和商店之间的小路上穿行,主要建筑的入口可以分别通过机动和步行路线到达。

 

阿尔托与第一任妻子爱诺(1894—1949)共同制定了奥塔涅米校区的规划。爱诺与阿尔托向来保持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家具和室内设计方面。爱诺去世后,阿尔托和第二任妻子艾莉莎(1922—1994)一起设计了奥塔涅米校区的主楼。扇形的礼堂部分于1964年完工。如今,这座建筑是阿尔托大学的本科生中心。

 

主楼的初步规划始于1953年,主要图纸在1960—1961年绘制,建设工作于1962年初开始,并于1964年分两个阶段投入使用。校园选址以前是一个大庄园,主楼位于一个中央山丘上,那里原本是庄园主宅的所在地。通过这种定位,主楼(最重要的建筑)支配着周围的环境。主楼一侧是面向街道的汽车交通,另一侧是梯田式的公园,专为行人保留。这个公园将主楼与绿地另一侧的学生宿舍区连接起来。公园的边界主要由主楼和大学的图书馆定义——后者于几年后建成。

 

梯田式的公园通往主楼,画面右侧是图书馆 摄影:黄居正

主楼的主导元素体现了阿尔托最主要的建筑理念:一个扇形礼堂,外部呈半圆形剧场的形状,屋顶结构遵循内部座位逐渐上升的安排。这种布局允许礼堂接收间接自然光,而同时窗户在外部呈现出戏剧性的高度,窗户上方是铜制的天幕。

 

半圆形剧场 图源:archipicture.eu
外部高窗 摄影:黄居正

外部高窗 摄影:黄居正

这就形成了一个位于校园中心广场,地标式的体量,自动使这个广场成为学生聚集的地方。中心广场是梯田式公园的顶点所在,可用于学生的露天会议、校长的演讲和其他活动。较低的台阶作为露天剧场的座位,可以俯瞰广场。扇形礼堂成为阿尔托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集会空间 摄影:黄居正

更传统的教室和办公室位于礼堂北部2—4层高的两翼,被分成几个建筑单元,中间由庭院连接。除了大型演讲厅,实际的教学设施都布置在较小的中央庭院周围。这些还连接到二级教室、教授办公室、实验室和其他研究设施。主楼的设计使大学的三个主要院系清晰可辨,即综合系、土地测量系和建筑系。其他系及其对应的教学设施、必要的实验室,都安置在另外的楼里。阿尔托对每个系的空间设计,允许在不干扰建筑整体的情况下进行后续的扩建。

 

 

2015主楼翻新后的各层平面图

教室所在的翼楼 图源:archipicture.eu

校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特制的红砖。在主楼中,红砖与黑色花岗岩、铜结合在一起,颂扬了芬兰的工业遗产。建筑系的部分外墙用大理石覆盖。在内部,大部分教学空间和演讲厅都被漆成白色。出于声学考虑,天花板覆盖了木材和金属。

 

丰富的材质对比 摄影:黄居正

虽然这是在为设计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设计主楼,但就建造技术或材料而言,它并没有代表建筑技术的前沿:精确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框架,细节是古老的;立面材料——花岗岩,红砖和铜,则更加传统。些现代建筑充满了古典的意象: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神庙的柱廊、教堂的鼓室。阿尔托的建筑体现了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想。

 

充满古典的意象 图源:archipicture.eu

主楼在2005—2015年进行了分阶段的翻新(分别由建筑事务所A-konsultit和Arkkitehdit NRT Oy负责)。公共空间及其内部保留得相对完好,而传统的教学设施则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建筑需要新的暖通空调系统和安全出口,大多数新的通风机房现在位于地下室。主要的立面、空间逻辑和细节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入口大厅、礼堂和主要的走廊都完美地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工作室/自习室所在的侧翼进行了更大幅度的修改,空间被打开以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建筑师在逻辑层次结构中保留了原架构最有价值的特征,而实验室、工作间和演讲厅被改造成开放空间,可以适应团体学习活动。

 

翻修改造后的教学空间 ©Tuomas Uusheimo

阿尔托大学奥塔涅米校区为研究北欧日光和建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样本。阿尔托开始设计第一批建筑时,自然采光就在塑造校园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主楼现在被用作阿尔托大学的本科生中心,其特点是合理的正交布局,庭院将自然光引入大多数空间,包括走廊。在一些区域,日光从上方进入,要么是间接的反射光,要么是通过屋顶的“灯笼”天窗进入。就连人工照明也经过精心设计,采用了多种灯具,营造出多样化的照明体验。

 

主楼室内 摄影:黄居正
阿尔托的采光“灯笼” 摄影:李菁琳/有方

作为校区内另一个焦点建筑,奥塔涅米校区的图书馆由艾莉莎和阿尔托一起设计,1970年投入使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流线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西南方向(街道一侧)和西北方向(绿地一侧)都有入口。

 

图书馆入口 ©Lauri Silvennoinen

从一楼的入口大厅可通往二楼的阅读和借阅空间。二楼是图书馆的主要空间,阿尔托试图尽可能地消除所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因素。通过将窗户放置在高于眼睛高度的位置,避免了刺眼的日光。这一措施同时有助于防止外部声音的干扰。面向街道、最容易受到噪音影响的空间完全没有窗户,形成了一个朴素而严峻的立面。在阅读和借阅大厅的中心是借阅柜台,访客在进入和离开时必须经过这里。

 

一层的入口大厅 ©Tuomas Uusheimo
非常有特点的双跑楼梯 摄影:李菁琳/有方
细部设计 摄影:陈杨/有方
细部设计 摄影:陈杨/有方
位于中央的借阅台 ©Tuomas Uusheimo
高窗带来柔和的光线 ©Tuomas Uusheimo
二层的借阅空间 ©Tuomas Uusheimo

图书馆的设计使得身在其中的人,工作、阅读的体验都很愉快——屋顶的“灯笼”将自然光分配到建筑深处,甚至到达其核心。这个设计展示了精心规划的建筑元素如何提升人们享受自然光线的体验。

 

采光“灯笼” 摄影:李菁琳/有方
均匀的采光 ©Tuomas Uusheimo

2015—2016年间图书馆进行了全面翻新,翻新工程由Arkkitehdit NRT Oy和JKMM建筑师事务所负责。在国家文物委员会和阿尔托基金会的合作下,按照原计划进行了翻修。而后,图书馆改名为Harald Herlin学习中心,以纪念芬兰工程师、企业家Bror Harald Herlin。

 

参考资料:

[1]www.archipicture.eu/Architekten/Finnland/Aalto%20Alvar/Alvar%20Aalto%20-%20Helsinki%20University%20of%20Technology%20Main%20Building%2037.html

[2]www.archipicture.eu/Architekten/Finnland/Aalto%20Alvar/Alvar%20Aalto%20-%20Helsinki%20University%20of%20Technology%20Main%20Library%2022.html

[3]www.daylightandarchitecture.com/a-daylight-and-architecture-tour-of-aalto-university-campus-with-jenni-reuter/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1578.html

上一篇:

政策新闻 | “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 见行动—— 起重机械 “持码上岗” 赋能施工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

下一篇:

BIM建筑|推广|捷仕建筑:手绘作为AI时代的“逆袭法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