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
特殊建筑类型
建筑我们常见的一般都是商场,医院,学校,住宅等等。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与时期有一些应运而生的特殊建筑正在悄悄的屹立在我们身边。
例如:监狱,市场,寺庙等。
日常中这些建筑并不惹人注意,默默的承受着他应该有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师们开始发掘这些特殊建筑的魅力,本文从三种类型的特殊建筑进行展开了解。
01
维多利亚的监狱改造展览
这个展览旨在探索香港市中心前监狱作为城市标志性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视角。

▲ 入口
B座展厅试图从概念、意义、设计和体验等多个层面,对这座前殖民地监狱进行多重解读。每间牢房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内容和体验。
而D座展厅曾是监狱内医院建筑群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一个停尸间,展览意图在于探讨监狱作为社会系统的创伤与治愈的两面性。

▲ 改造楼道
然而,在195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这座见证了六个世纪风雨的城墙被认定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封建残余"。
巨型的推土机和铲车,轰隆隆驶过,曾固若金汤的城墙,曾巍峨而立的牌楼,在重性机械的冲撞下,碾压下,顷刻间成为断瓦残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遗迹,就这样灰飞烟灭。

▲ 门口改造
由于该遗址是香港殖民时期的独特且复杂的历史场所,设计概念着眼于尽量减少和消除上一届展览遗留的设施和设备新增项,以避免掩盖监狱建筑本身的原始精髓与特征。
灯光是关键元素,用于凸显监狱牢房的原始建筑氛围以及两个展厅内的特殊建筑细节。

▲ 改造图
为了确保展览陈列不会与原监狱的建筑语言产生冲突,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监狱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展示系统,同时融入极其微妙的当代设计触感,以避免原有与新增之间的混淆,同时保持展览与遗产本身的和谐。

▲ 展示区改造
这些展示系统总体分为四类,包括:带有金属条的模块化框架和可拆卸的文字与图像展示板、“法医”风格的灯箱桌用于物件展示、墙面投影用于视频内容展示,以及用于私密对话展示的整体屏幕。
此外,在某些封闭的牢房内,还特别设计了一种将房间本身概念化为“展示柜”的展示形式。

▲ 展示区改造
D座展厅的停尸间位于一条长走廊的尽头。为了在引导方向上实现细腻且有效的设计,在走廊天花板上安装了一根定制的长线性灯管,其灯光温度从暖黄色逐渐过渡到冷蓝色,象征着建筑内部生命与死亡的循环过程。
02
刘潭市集的农贸市场迁建
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见的变革,接近四十年的快速建设告一段落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那些快速建造品的更新重构,一方面源于对速度导致的质量缺憾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现今更加快速变化生活的动态调整。

▲ 鸟瞰图
快速建造解决了人们基本的功能需求,而当下的调整更多的肩负着功能和精神的双重意义。
公共建筑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凭借着功能和形态的升级,重构城市关键节点,继而在更大的城市范围带来全新变化,升级城市空间品质。

▲ 城市纹理图
刘潭农贸市场的迁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提升实验,既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又是整个刘潭片区空间品质升级调整的重要动作

▲ 改造前
传统中国最常用和最彻底的城市改造方式是“覆盖式”,当一个新的转折来临,往往第一步就是将原有象征旧秩序的建筑抹除,重新开始新的建设,建立新的街区和城市。

▲改造后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终结陈旧过去的同时,昭示一个全新开始。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则是针对于多年形成的低品质生活环境进行覆盖式的再造,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巨大的转变。
大量建造的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民生,同时也重塑了城市脉络,原有空间格局被打破,植入了全新效率至上的方式。
03
Balaji的神圣寺庙
该项目旨在为南迪亚尔(Nandyal)附近村庄的居民设计一座寺庙。项目场地位于Nandyal一处干旱的地带。事务所尝试在此营造出一个空间,该空间不仅要展现出寺庙文化的社会性,还要能适应场地的生态结构及动态变化。

▲ 鸟瞰图
该地区原本用来滋养棉花地和寒地农场的运河逐渐干涸,因而该寺庙生态策略的第一步即修复地下水源。水源从石灰石矿场流出,被引入低洼处的补给坑(也可被称为“kund”)。
水坑的堤岸被改造成举办社会活动的场所,以传统石梯的形式,成阶梯状进入水体。这种处理陆地与水体关系的阶梯是印度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Benaras中也有利用。

▲ 鸟瞰图
神庙与kund(阶梯式水体)是二元对立的矛盾又互补的关系。两者是虚与实的对比,是向天空的延伸与向地下空间的深掘。但这种过于明显的对比却常常不被人发现。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通过使用相同的结构(台阶和托臂)使这种对立的关系更为清晰并易于接受。kund很明显成为shikhara(尖塔)的反向。这样一来,人们即使是在过去的寺庙中也能够重新认识两者之间辩证的关系。

▲ 平面图
建筑哲学家安德鲁·本杰明曾写道,设计其实都是重复,而建筑则是探索如何创建不重复的事物。
该寺庙的设计借鉴或模仿了印度教寺庙中的一些特征,因而具有特殊的识别性,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传统的特征分解到细节,随后再重组。
寺庙本身的设计基于印度南部Tirupathi一座拥有同种宗教信仰的神庙。该神庙修建于10世纪,包含有与Balaji & Varahaswamy神庙和Pushkarini水体相类似的特征。

▲ 草稿图
Balaji寺庙水平的层次和拖臂结构抽象自传统印度教寺庙中维持垂直结构的托梁。在该项目中,水平层次逐渐向上抬升,使Balaji寺庙仿佛不再仅仅是地面上的结构。

▲人视图
寺庙的主体由当地的黑色石灰石板搭建而成。寺庙下半部分保持了与主体相同的结构,同时融入了土壤和植物以缓冲热量。随后,该结构逐渐过渡为浸入水体的石梯。

▲ 内部空间图
Jacques Herzog曾谈及他在印度遇见的,一种拥有与众不同空间概念的建筑。在西方和伊斯兰空间项目中,设计师常常试图通过最小的结构来实现最大的内部空间。

▲ 概念图
而在印度的这种特殊建筑中,内部空间是从外部结构中挖掘而成,以实现建筑特殊的厚重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厚重感和凿出来的空间在Balaji寺庙也得以呈现。
结语
特殊建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三个不同类型的特殊建筑希望给予读者一些启发,在设计中有更多灵感。
正如建筑哲学家安德鲁·本杰明曾写道,设计其实都是重复,而建筑则是探索如何创建不重复的事物。
日常的生活中会遇见很多特殊的挑战,这三个建筑的特点十分突出可以借鉴与挖掘的灵感十分丰富可以作为素材积累在我们的设计的旅程中。
资料引述:
1.维多利亚监狱改造展览,香港 / 纳研作室
2.刘潭市集 – 农贸市场的迁建,无锡 / 米丈建筑
3.Balaji寺庙,印度 / Sameep Padora & Associates
编辑 茂阳
责编 杨卓航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