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分享

BIM建筑|深圳蛇口学校改造:边界刻画与整体织补 / 大屿建筑

发布于:2025-04-21 12:08:12
103人 分享

改造后运动场界面—三进院  ©大屿建筑
边界刻画与整体织补 摄影:罗必争

建筑设计  大屿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建设时间  2023年暑期及2024年暑期

建筑面积 35000平方米

撰文  于岛


 

01

历史与缘起

 

2022年末,也是疫情谢幕的前一年,随着“百校焕新”的第二季工作计划机缘巧合地将蛇口学校补充列入最终的焕新清单,我们与这座校园相遇了。

 

蛇口学校是深圳市南山区校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建校的蛇口小学。在尚未拓荒的土地上,它是蛇口渔民的孩子们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盏明灯。1970年,蛇口中学毗邻于蛇口小学建校,两所仅一墙之隔的老校园于2003年合并,并更名为蛇口学校。

 

改造前校园整体鸟瞰  ©蛇口学校
改造前片区卫星地图  设计单位供图

两个暑期的时间一晃而过,蛇口学校迎来新生。或许是我们当初将后疫情生活的想象主观投射到了这座学校里,如今看到学生们如今在焕新后的校园中自由奔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

 

▲ 项目视频  摄制:罗必争

 

 

02

现状与策略

 

几十年的校史变迁与校园实体空间的流变是同步的。从蛇口小学,到蛇口中学,再到两校合并后历经数次局部修缮、翻新、改造——整个校园空间并非一次性规划成型,而是呈多样叠加态。历次叠加的局部动作,导致建筑物与校园外部空间的限定关系并不明确,甚至紊乱,也无法提供某些刚性空间的使用需求:公共—半公共—建筑单元之间的空间层级缺失;校园公共通路及风雨连廊系统缺失;校园各院落空间的铺装碎片化,不成系统;近千人就餐空间缺失;校园边界与城市关系较为消极等。整个校园空间的问题虽分布较散,但集中在功能刚需的解决,以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上。

 

另一层面,“百校焕新”要求我们完成一份时间上的命题作文:仅在1—2个暑期内,完成焕新改造的全部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逐渐明确了技法层面的改造策略:通过局部界面与铺装的焕新,重点进行校园外部空间的重塑,以局部动作的干预,织补出新的校园整体风貌。

 

关于态度层面的改造策略,与造价和工期的限制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希望做出改造项目自身的潜质——新介入的动作,需要视为对既有肌理的一种刻画,而不是简单的覆盖。新的动作与老的存在一起作用,形成化学反应,共同塑造出新的场所。

 

改造后校园整体轴测示意图  ©大屿建筑
改造后校园总平面图  ©大屿建筑

 

03

一进院「过厅」:流动与聚集

 

蛇口学校位于城市片区的地貌高点,校园与城市相接的边界被简单处理为一圈高度起伏的挡土墙,墙上砌筑传统的防护围栏。这个连续的界面,在校园内外均十分消极。

 

左:校园外侧围墙界面—地貌断面;右:一进院校园内侧围墙界面  ©大屿建筑

从南侧大门拾级而上,进入校园后的第一重外部空间,是一条带状蜿蜒的不规则空地。这个空间被校园边界和楼体轮廓挤压而成,称不上一个有围合感的场所。

 

在这条带状空间里,分布着位于西侧尽端如大排档般的临时就餐空间、位于南侧简陋的学校大门与入口广场,以及位于东侧尽端的一处废弃三角地。在三角地旁,是厨房和物流入口,与西侧的就餐空间距离较远,在使用上十分不便。这条本应连续的空间被几处墙体截断,沿围墙拥挤布置的展示牌近乎让空间界面消解,进一步削弱了围合感。

 

左:一进院校园内侧围墙界面的空间阻隔—展示牌、树木;右:大排档般的临时就餐空间  ©大屿建筑

然而,数十颗见证了校园变迁的大树生长在边界上,茂密的树冠拉结成整体,为这个不明确的空间带来基本的领域感。

 

实体模型  ©陈冠宏

在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上,这个带状的不规则空间,犹如一处入户后放大的“过厅”,需要通过空间层级的梳理,重点处理人员在此的流动与聚集。

 

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简单有效的动作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沿着这条带状用地的不规则边界,我们拆除了切断空间流动的墙体,在地貌高差的断面上置入了一条连续的、横贯东西的千步廊系统,利用东侧废弃的三角地,让廊放大为平台,形成新的就餐空间;并在西侧尽端同样产生尺度放大的节点,作为既有用餐区旁的补充就餐空间,共同解决上百人的用餐问题。同时,南侧的新校门也被整合进这套千步廊系统,形成新的城市界面。

 

改造后一进院平面图  ©大屿建筑

这条蜿蜒连续的千步廊,穿梭于美丽的树木间,疏导人流的流动,重塑了校园边界,也让进入校园后的第一重外部空间产生尺度适宜的围合感。为了让外部空间的公共性进一步细分层级,我们顺应千步廊的边界新做连续环状的地面,并保留广场中心的原始石材网格铺装,在原本尺度过大的外部空间里,提示出通路区域和停留区域的铺装层次。边界上的几处动作,为“过厅”带来了场所质量。

 

千步廊鸟瞰—新老铺装  ©罗必争

南大门与千步廊  ©罗必争
千步廊与现存树木  ©罗必争

千步廊的结构体系是现浇混凝土。虽然形构为廊,实则体感为掏挖——我们希望通过柱子的茁壮和屋顶的重量,让新建的廊成为地貌的延续和刻画,将这条原本消极的人工地貌转化成校园内积极的场所,让学生们的日常体验与土地的历史连接起来。

 

在最初的设想里,这条千步廊会从三角地继续延伸,纵贯校园南北,形成整个学校的公共通路和风雨连廊系统。

 

千步廊与现存树木—折线段  ©罗必争
千步廊与现存树木—直线段  ©罗必争
千步廊西侧就餐区—转折段  ©罗必争
千步廊与现存树木—转折段  ©罗必争

改造后,位于千步廊中段的学校大门从原始挡土墙的边界上生长起来,强调体积的坚实感,作为流动的千步廊与城市接驳处的锚点。

 

大门是双面性的:在面向城市一侧,塑造为大跨的洞穴,学生每日仿佛“钻入”一座自然高地上的学府;在面向校园一侧,大门塑造为柱廊界面,与千步廊的柱列同奏,外侧厚实的“额头”在内侧也变为薄薄的檐口。内侧柱廊落柱的位置,与广场原始石材铺装的网格模数准确契合,形成新老的对应关系。

 

改造前简陋的南大门和保安亭  ©大屿建筑

改造后南大门—大跨洞穴  ©大屿建筑
改造后南大门—学生“钻入”高地上的学府  ©罗必争
改造后南大门—双面性  ©罗必争
改造后南大门—柱廊界面,原始石材网格模数  ©罗必争

柱廊落地处的柱础处理,是一处留有深意的细部控制,与改造项目的自身特质有关。我们利用现浇混凝土的建造特性,在新柱子与老石材铺装接触的时刻让柱础“缺席”,通过6厘米高的柱础缺口,提示出一种可读的关系。茁壮的柱子也因这6厘米的缺口产生雕塑感,仿若广场上的浮雕,为一座历史悠久校园的大门带来力量感。

 

改造后南大门—双面性  ©罗必争
改造后南大门—柱础细节  ©罗必争

随着千步廊延伸到校园东侧的三角地,廊在此变为一组随地形跌落的就餐平台,以最短的距离与现状厨房和物流入口衔接,以立体的方式吸纳不同标高的公共人流。作为一处综合但复杂的枢纽,它解决几百人的就餐刚需和流线疏导、聚集问题。

 

改造前废弃的三角地—左:三角地俯瞰;右:原始物流通道;下:三角地城市界面  ©大屿建筑
实体模型  ©陈冠宏
平面及剖面草图  ©于岛
三角地剖透视示意图  ©大屿建筑

就餐平台单元是两层混合结构的构筑物,不只是空间层面的考虑,也与规委对“核增”二字的规则界定有关。一层延续了千步廊的混凝土系统,像托盘一样,形成二层钢结构系统的基座。平台转折的轮廓,是一种对场地几何和现状树木点位的主动适应,也因此带动了二层屋架龙骨生动的伞状几何。不同的平台随地形间隔布置,形成尺度宜人的小院落,创造出明暗相间、透气舒适的就餐环境。

 

就餐平台  ©罗必争
就餐平台—内院与现存树木  ©罗必争
就餐平台底层使用场景—柱林、地形与现存树木  ©罗必争

在尺度不大的三角地,现存的树木与新增的构筑物缠绕、挤压在一起,它们的关系是共生的。我们让平台成为几抹墨绿色的笔触,在树冠的高度悬浮着,和植物的绿色共同涂绘出特殊的空间气氛。齿纹铝板的细腻,也在回应着景观的微妙尺度。这些平台和树木,为原本消极的街道带来一道新的风景。

 

就餐平台二层  ©罗必争
就餐平台二层—街道与跌落屋架  ©罗必争
就餐平台二层—景观与跌落屋架  ©罗必争

二层钢结构的构造设计并没有强调全部结构构件的可读。伞状布置的钢龙骨挂在钢梁下方,形成一道可呼吸的镂空界面。在不突破“核增”规则的前提下,通过龙骨上的爬藤植被,解决二层就餐空间的遮阳问题。

 

就餐平台细部—屋架  ©罗必争
就餐平台细部—伞状龙骨  ©罗必争
就餐平台细部—材料关系  ©罗必争

就餐平台细部—齿纹铝板  ©罗必争

未竟的遗憾是三角地围墙改造的占道施工手续无法批准,后因工期时间过于紧张而不得不妥协,只能保留尺度不匹配的原始砖砌围墙。三角地的改造也因此折损了原计划中的双向属性。

 

方案效果图:三角地城市界面—平台与围墙  ©大屿建筑

三角地的改造,在所有焕新内容里解决了最刚性的需求。但改造过程也是最反复,甚至痛苦的。大量市政埋地管线在此处汇集,分发至校园各处。跨部门协商、局部管线改签等工作与一二层柱子的位置直接联动,我们只能采取“三边工程”:一边施工,一边“考古”出新发现的管道,一边改方案和施工图。这个像开盲盒一样的过程持续了接近两年。

 

而最终结果也是有两面性的,因避让管线的原因,底层柱子的落位并未遵循某种设定好的几何网格,而是呈某种有偶然性的“柱林”状,与现存植被共同存在。

 

 

04

二进院「中厅」:正骨与易容

 

从一进院的北侧拾级而上,来到几栋教学楼围合而成的二进院。这里的空间方正,行为聚合,有如一个大的中厅。

 

在中厅里,集中了学生们活动所需的篮球和排球场。围合中厅的竖向界面,是两座教学楼的立面和几颗树木,这些人工界面与中厅的公共性等级并不匹配——艺术楼仿若“断臂杨过”的残缺体量。税务大楼般的后现代中轴幕墙做法和三号教学楼陈旧凌乱的立面语汇,也和孩子们能量满满的运动行为完全绝缘。

 

左:改造前艺术楼;右:改造前三号楼  ©大屿建筑

实体模型  ©陈冠宏

我们通过“正骨”和“易容”的方式,对容纳运动行为的中厅进行重塑。首先补全艺术楼残缺的体量,让其面对球场的界面完整;将原本外扩的中轴幕墙拆除,使气候边界整体内退,变为一处半室外的墨绿色的“戏台”,与球场的运动行为互为观演。

 

在“正骨”后,我们进一步通过最基础的涂料粉刷进行“易容”:涂料区分出横竖构件,将艺术楼原本相对封闭的体积语言,在视觉上修饰为相对开放的“柱板”语言。楼体面向球场的姿态强调水平向,更为公共。原本的窗间墙,在柱头细节的粉刷下“易容”为柱子。当装饰要素产生了空间作用,装饰不再是装饰本身。

 

改造后艺术楼  ©罗必争
改造后艺术楼细部—柱身与柱头  ©罗必争

对于日后会有不确定变数的三号楼,我们只通过更换空调外罩和粉刷的动作来做最基本的整理。楼梯间竖向的山墙粉刷为墨绿色,与艺术楼竖向的戏台一起强调成面向球场的楼座看台。凹凸关系较为复杂的墙面整体刷白,仅让墨绿色的空调外罩在北向背阴面中作为色彩的提亮。空调外罩跟随外窗的基本秩序带来整洁清爽的节奏感,成为中厅活动的背景。

 

改造后三号楼  ©罗必争
改造后三号楼细部—空调外罩  ©罗必争

改造后,这个户外的大中厅由如孩子们的舞台,被热闹的运动充满着。两栋焕新的楼体成为退为背景的观看界面。零星点缀着的些许绿色将旁侧的树木一起带动进来,它们与孩子们的行为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这个中厅空间的一部分。

 

改造后中厅  ©罗必争

 

05

三进院「客厅」:与景观同奏

 

蛇口学校的第三进院,位于校园轴线的北侧尽端,也是尺度最疏阔、公共性层级最高的外部空间——校园的运动场。这处明亮的空间汇集校园内的所有人群,如同一处户外客厅。“客厅”在中低标高层由东西两侧茂密的树木所围合,在中高标高层由西侧的两个教学楼组群和南侧的艺术楼山墙所限定。

 

上:运动场鸟瞰;左:改造前教学楼组群;右:改造前艺术楼  ©大屿建筑
实体模型—改造后艺术楼体量方向性  ©陈冠宏

这个户外客厅的改造策略着重于建筑的局部界面与景观关系的刻画。对于一个领域限定相对松弛、空间边界并不十分明确的空间,我们不希望房子是房子,树木是树木。相反,我们希望房子和树木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合奏的界面。

 

艺术楼的北立面位于运动场的轴线尽端,也是这个“客厅”的视线终点。在补全残缺的体量后,我们从本质上改变了这栋楼与外部空间的方向关系——补全的体量形成头部,以顶部柱廊的姿态塑造出正脸,在运动场的终点形成标记。为了强调这座建筑的空间节点,我们让北立面维持白色,在绿荫场的背景里被树木衬托着,形成一处“高音”。

 

改造后艺术楼界面—三号楼立面现存植被与绿茵场  ©罗必争
改造后艺术楼界面—三号楼立面现存植被  ©罗必争
改造后艺术楼界面—视线终点  ©罗必争

对于西侧的教学楼组群,虽然两座楼体的方向相对操场一横一纵,但建筑群的整体界面方向、植被走向和操场轴向之间,大体呈平行关系。我们希望这组建筑群与树丛景观同奏形成一种和弦感,在孩子们奔跑的侧向余光中成为一抹墨绿色的背景。

 

在横向楼体的处理上,我们借助遮蔽空调外机的机会,在立面上增加了一套水平展开的格栅系统,在景观与楼体之间形成一道调和的界面。界面的孔隙化,使得这座建筑在不同角度的日照下产生截然不同的微表情和光感。在原理层面也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有机状态。

 

改造后教学楼组群—中午红色操场阶段  ©大屿建筑
改造后教学楼组群—清晨蓝色操场阶段  ©罗必争
改造后教学楼组群—蓝色操场阶段  ©罗必争
改造后教学楼组群—阴影微表情  ©罗必争
改造后教学楼组群—局部  ©罗必争
立面构造示意  ©大屿建筑

在纵向教学楼的处理上,我们只在树梢上方的顶层做了干预。通过一套与三角地同构的钢构逻辑,将原本废弃的顶层空间处理成可容纳不同教学活动的空中舞台。舞台如同方舟悬浮于树梢上。

 

空中舞台保留了原始屋面的太阳能板,借用原始钢结构作为依托,但并不完全使其暴露。一道有孔隙感的格构界面,形成外部景观的陪衬和内部空间的庇护。

 

改造前纵向教学楼及花园连廊  ©大屿建筑
改造后大方舟  ©罗必争
改造后大小方舟  ©罗必争
改造后大方舟—龙骨与景观  ©罗必争

改造后大方舟—屋顶活动平台  ©罗必争
改造后大方舟—局部  ©罗必争
改造后大方舟—新老关系  ©大屿建筑

在大方舟底部的花园里,有一处连接两座教学楼的连廊。我们将其视为大方舟的孪生。可类比的建造语言在高低两处呼应,形成一组立体关系。在尺度不大的花园里,让景观的气氛弥散出去。

 

改造后花园连廊—俯瞰  ©罗必争

改造后花园连廊  ©罗必争

 

06

错综与和解

 

整个校园的改造,由若干处边界的刻画所织补,又由三个户外厅堂的重塑串联起来。在三个厅堂相互衔接的部分,最初设想的千步廊系统扮演着过渡界面的衔接角色,后因种种原因并未全部实施。校园其余局部点位,亦有满足各方需求的得体性整理工作。

 

原本设想的整体外部空间配色,由红色的球场和操场地面与墨绿色的建筑立面搭配而成,留有校园青春的热烈,映衬树丛景观的安静,后因蓝色体感较为清爽的需求而改为冷蓝,校园也意外得到一种“深圳翡冷翠”的气质。

 

在两个暑期的工期内,尽管驻场建筑师停留于现场数月,由于各种实操层面的限制,校园整体策略层面的改造完成度在我心里仅有七成,但最核心的改造夙愿,基本已如愿落成。在改造后的校园里,容纳公共行为的主要院落就像几个没有屋顶的大房间,有着不同的领域特质,适配着空间中不同的行为。校园的气质也从略有中年风貌的“油腻”样态,变得年轻清爽。所有的改造行为,共同塑造出一种只属于蛇口学校本身的校园质量。

 

这座校园的焕新虽在围墙内部进行,但因改造点位较为分散,如同一次典型的城市更新的实践缩影。在“存量时期”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进行改造工作,往往伴随着“增量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矛盾,甚至过失。历次叠加产生的紊乱现象有时难以溯源,已成为当代城市中碎片化的典型特质,这种特质在时间和空间层面都是复杂的,仅通过将建筑视为静态物体的改造方式,难以获得复杂环境中的整体质量提升。因此,介入场地所需的焕新工作,需要更加有穿透力,更加立体,更加准确——在整体肌理的关照中刻画局部,让错综的脉络重新建立起吻合当下所需的更具深意的和解。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边界刻画与整体织补:深圳蛇口学校改造

项目地点: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

项目功能:改造、教育、建筑

建筑面积:原有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2年—2023年

建设时间:2023年暑期及2024年暑期

设计团队:

设计单位:大屿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于岛

工作室联系邮箱:info@yuarchitects.cn

项目建筑师:刁佳敏、胡继樟

技术总监:刘扬

设计团队:刁佳敏、胡继樟、孙中维、张祎、朱维涛、黄雄深、蔡依葵、何丹晴、曹恩沛、杜文婷、牛柏乔

驻场建筑师:胡继樟、张祎、于岛

施工图设计: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团队:张凌飞、周浩、蔡小欢(建筑);陈奕华、叶军(结构);朱国权、廖建松、魏理华(给排水);赵铁刚、潘峙男(电气)

策划与组织团队:

深圳市“百校焕新”总策划:周红玫

深圳市“百校焕新”学术策划:朱竞翔

学术导师组:庄慎、王方戟

组织协调:杨利君、董书赞、高雪香、游金兰、赵之昆、林嘉霓、尧红刚、李文杰(南山区工务署);杨珺、刘小宁、徐乾财、邓剑飞、那庆(南山区教育局);何英杰(百校焕新秘书组)

校方:王小洪、贺中玉

各参与单位:

项目决策:南山区委区政府

项目管理:南山区工务署

决策支持:南山区教育局、规自局南山管理局、南山区住建局、南山区发改局

策划顾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业主与建设单位:南山区工务署

使用方:南山区教育局、南山区蛇口学校

代建单位:中信城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广东联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彬绿园林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广东中弘策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纪录片创作:牛牛映画

项目摄影:罗必争、大屿建筑

视频摄制:罗必争


版权声明:本文由大屿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4197.html

上一篇:

政策新闻 | 株洲市关于株洲市中铂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行政决定信息公示

下一篇:

BIM建筑|上海院新作: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北楼整体修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