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应城市城中街道月圆路片区月圆五村小区,整齐排列的8个充电桩正在为居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住宅楼间6部加装电梯拔地而起,解决了居民的上下楼难题。醒目的红色微型消防站紧邻小区健身器材,形成了安全与活力的人居氛围,绘就了一幅“老有所乐、幼有所趣、居有所安”的社区新图景。
近年来,应城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形成了“民生+安全”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应城解法”
“连片改造不是简单的物理缝合,而是以人的需求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丁和平介绍,自2019年起,应城市将440个老旧小区打包为30个片区,创新“EPC总承包+平台融资”模式,累计撬动资金16亿元,其中从湖北省农发行融资10亿元,中省奖补4.23亿元、专项债1.6亿元、社会资本近8000万元。这种“财政资金打底、企业参与让利、居民适度分担”的多元筹资机制,让计划投资8.4亿元的改造工程提前两年实现12万居民全覆盖。
在月圆路片区,这一方案得到了生动实践。该片区涉及21个小区及院落,改造总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涵盖3118户居民,投资7800万元。改造内容不仅涉及基础保障类项目,如水电改造、道路硬化等,还注重满足居民的改善类需求,如加装电梯、建设停车场等,更通过打造清廉文化品牌等丰富提升类项目,增强了小区的文化底蕴。
“我们把居民的需求纳入顶层设计中,通过‘社区+业委会+物业’平台,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改造符合群众期待。”月圆社区党委书记闵姜说。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应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赢得了居民的高度支持。
截至目前,应城市已完成28个片区400个小区的改造工作,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929户,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加装电梯时,我家阳台采光受影响。”保健巷片区李婆婆的担忧在社区书记郭桂萍的“星空夜话”中被化解。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过程中,这位一头利落短发的女书记,带着专班挨家敲开3118户居民的门,最终促成23部电梯落地。
在应城市,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场景成为常态。“政府补助13万元,居民创新采用‘数台阶法’,以各楼层到一楼的台阶数为基准确定分摊系数,解决剩余费用。”闵姜展示了《加装电梯公约》,这份由居民自主协商制定的文件,正是该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创新实践。目前,该市既有住宅已累计加装电梯100余部,解决了1200余户居民的“上下楼”难题。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应城市打破“单点改造”的局限,整合相邻小区资源,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在汪家台社区,通过拆除违建、整合空间,建起了停车场和幸福食堂,解决了居民停车难、吃饭难的问题。如今,65个打通的小区共享着5596个智慧停车位、120个充电桩和28处休憩长廊,曾经的“围墙困境”已化作“15分钟生活圈”。
安全韧性中的城市品格
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应城市的各个社区和商圈,小微型消防站如同一张密织的安全网,守护着千家万户。在碾屋社区微型消防站内,灭火器材、破拆器材、个人防护器材、通信侦检器材等4类19种27件装备一应俱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响应。
目前,应城市有165个智慧消防站联网调度。应城市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李彬说:“这些站点分布广、响应快,打通了基层火灾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平战结合”的治理思维已渗透在城市脉络中。投资6.34亿元的老城区排水防涝改造工程和投资14.6亿元的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将应城市的排水标准从一年一遇提升到五年一遇,城市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在长湖泵站,新改造的智能泵站正在调试,双电源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控水位。“排水能力从每秒10立方米提升到24立方米,极端天气也能保障排水畅通。”应城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政公用设施服务中心主任胡军杰介绍,今年雨季来临前,应城市新改造完成的3座智能化雨水泵站和5台移动泵车将让“逢雨看海”成为历史。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魏昊星 通讯员:冯璇 李梦婷 刘佳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