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分享

政策新闻 |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 龚道孝:设施赋能有机更新,夯实城市安全韧性基础

发布于:2025-05-07 10:05:44
77人 分享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类作为案例中的8大类型之一,对于构建安全韧性、智慧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城市基础设施是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和发展工程。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以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支撑“四好”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入选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各地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中的创新实践。一是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全要素协同发展格局。在改造中注重全局谋划,通过空间整合、资源统筹和全周期管理,实现城市设施体系的迭代升级。重庆以全要素协同理念,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交通、市政、人防等多头融合。

二是技术创新赋能,打造绿色智慧转型标杆。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性能优化,实现城市低碳转型及管理效能提升。杭州构建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融合地质、管线与动态监测信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三是机制创新驱动,构建长效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多元共治和智慧监管,推动城市更新从“短期攻坚”转向“长效治理”。汕头在供水改造中创新“政府主导+业主自愿”模式,注重公众参与,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改造为民、改造靠民”。

案例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实施路径。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要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打通从体检发现问题到更新解决问题的路径,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聚焦高峰期行车难、停车难等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依托山地优势,充分利用地形空间,建设地下交通环道,分流地面20%-40%车流量,有力支撑了解放碑商圈的提质扩容。

二是坚持有机更新,更新传承保护并重。摒弃“大拆大建”,推行“留改拆”并举的精细化更新模式。上海市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采用快速构件修复、整体更新、拓宽改造等成套解决方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高架道路的全面革新。这种“针灸式”的更新方式,既减小对城市现有生活的扰动,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体现了“留改拆”并举的城市更新思路。

三是坚持安全至上,筑牢城市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各地要加快推进城镇燃气、供水、供热等老旧管道更新改造,同时结合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提升市政设施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杭州地下隐患智防系统项目,依托CIM平台整合地质、管线等多维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点智能闭环处置,保障城市高效安全运行。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关系民生福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城市更新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汕头积极回应群众改善水压的诉求,通过改造供水设施、配建社区泵房提升老旧小区用户水压等方式,有效改善居民的用水体验和生活质量,惠及中心城区29万户居民。

五是强化科技赋能,引领智慧基建革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研发“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在地下环道现场部署5G基站和室内模拟卫星,确保导航信号连续稳定。杭州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构建地下隐患智能防控系统,实现风险预警与闭环处置。这些实践表明,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城市更新效率,还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是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院长、厦门分院院长 龚道孝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5866.html

上一篇:

政策新闻 | 山西智创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定招标代理机构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下一篇:

政策新闻 | 吴胜华率队到省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