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模。建模是BIM应用的前提,利用道路的几何设计基础的数据及地形,构建出信息化的标准地面、道路、道路桥梁隧道等构件,之后以卫星、航空影像(GPS、GIS)支持,对影响模型进行贴图处理,提高数字模型真实性,营造虚拟化空间。
采用BIM信息软件,可高效制作出道路模型。例如,构建更新的交互平面道路口,也可利用软件的内部操作部件,构建虚拟的人行道、绿化带、沟渠、车道组件、红绿灯等。按照常用的设计规范设计好道路的各项交通标识、路面的标线等。也可以按照各个地区的交通规范,创建出独特的部件。要确保施工图及各项标注都处于最新状态,与实际社会中的规范保持一致,以此便于道路工程设计人员进一步优化设计。
(2)BIM+GIS。道路工程的设计主要依赖施工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数据,而传统CAD二维图纸设计中,针对部分长线条带宽道路,往往需要测绘支持,解展实地测绘,费时费力,测试完成后还需要以大量测绘点支持,制作地形图,设计完成需要对应设计人员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稍有差池,设计效果就不理想。
a城市某段高速道路合枞段设计中,按照项目特性及建设要求,采取无人机倾斜摄影方式获取实地数据,控制主线带宽左右各300m幅度,局部的工点位置也保证500m的幅度。以五镜头倾斜相机,沿线路设置满足1:2000的控制点位。由于项目带状的特性影响,无人机采集到各项图片数据后,若直接采取空三分析建模,成功率较大,故采取重建大师软件计算数据,完成空三处理,构建出多角度的三维真实虚拟模型。该案例项目的施工复杂区域位于某互通立交,该立交和附近一高速相交汇,在枢纽区域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高清的图像数据,简单处理后以GIS平台对当地状况以虚拟模型方式还原,再接国家84坐标系进一步控制模型误差,将最终的高度误差控制在“米”的级别,平面的误差控制在分米级别以内,实现数据的理想化精度处理,构建了实景模型。
(3)道路工程的多专业设计校核。以a城市某段高速道路合纵段设计为例,其全线三维设计按照标段划分,选择Bentley平台结合2007版CAD三维平台建模,为简化建模过程,基于Revit平台工具再次解发,最后以项目集成平台,对各项BIM数据融合,提高模型功能性。设计阶段利用实地地形及无人机摄影技术得到初步的BIM模型,设计人员考虑现场情况及道路建设要求,综合设计模型,以综合对比分析、路线限界校核、碰撞检测等方式提高设计校核质量。多阶段的设计同步解展专业的设计校核,有效规避设计失误、净空不足等。优化后的模型可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全面、准确的参数支持,避免施工中出现诸多设计变更。
(4)构件编玛的应用及拓展。BIM技术贯穿在道路工程设计、施工全过程中,BIM模型在设计施工再到道路运维,其模型数据参数传递、构建信息使用都是衔接各个时期BIM技术有效应用的方式,故设计阶段需做全面构件信息的编玛。通过应用构件编玛,可确保道路工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获取统一化的模型参数,其功能要求、性能等都保持一致,构建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应用数据过程。BIM模型由诸多构件构成,储存及调用模型信息,需索引并区别构件编玛。通过对三维模型中各个构件赋予构件编玛,相关设计人员搜索编玛,获取构件信息,道路工程量估计阶段,可针对不同构件对模型功能净量自动比对,提高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后期迅速了解需修改的构件。
作者:蒋世旭(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m.tuituisoft/bim/17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