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多数项目是采用传统CAD制图方式先绘制图纸,再利用BIM软件建立模型,即BIM翻模,应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工作,BIM的应用价值未能被充分挖掘。与翻模相对的概念是基于BIM正向设计,即利用BIM相关软件进行三维设计,设计完成后导出一系列设计成果,满足设计出图、审图、模型应用的要求。BIM正向设计的应用受制于诸多因素,如设计周期难以保证、设计族库不全、设计图例不符合要求、专业人才缺乏等,尤其是难以直接生成管线系统图。随着软件技术、BIM应用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并进行了尝试。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室外管网工程BIM设计为例,探索了BIM技术在医院室外管网正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1 工程概况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三级甲等医院,包含新建儿童、消化医学中心综合楼,总建筑面积56852m²,其中地上38800m²、地下18052m²,建筑占地面积4850m²,用地面积8543.4m²,绿地面积1794m²。室外管网设计包含新建建筑的室外污水、雨水、给水、消防、智能化、电力、医用气体、蒸汽、燃气等系统设计。项目用地红线紧贴河道保护线,护城河与项目东侧用地红线仅17m左右;基地内接入管多,基地高差大,道路最大坡度达0.008;地下室覆土深度不足,室外管网布置空间狭窄;医院建筑对污水的流线要求更高;工期紧张。项目系统复杂,在实施之初,就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与业主确定了应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的目标及任务。
2 BIM设计方法
项目全过程咨询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图 1 室外管网 BIM 全过程咨询应用流程
在合同签订阶段即与业主充分论证了利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的可行性,BIM技术将贯穿项目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充分挖掘BIM价值,满足医院建筑的运行及防污染要求。
3 BIM正向设计
3.1准备阶段
进行BIM正向设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其中涉及政府部门、企业、项目不同级别,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IM正向设计才能顺利推进。
企业除了要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外,同时要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制定适合企业的BIM应用路径。为顺利推行BIM正向设计,制定适合企业的《BIM建模标准》《BIM交付标准》《BIM出图标准》《族库管理标准》;对常用的设计规范,需要借助二次解发,对规范条文进行语义化解读,从而利用计算机对BIM设计成果进行智能审查。企业推行BIM正向设计,需要储备相应的硬件、软件、人才资源,给予试点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利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
在本项目实施中,利用Dynamo、Revit API解发室外管线检查井标高、深度自动调节插件,室外管网间距自动审核插件,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如图2所示)。为确保BIM设计成果的真实性,对照相关图集标准,定制了标准族,形成族库,定族文件中主要体现构件的外形尺寸、构件编玛。
图 2 室外检查井高度、深度自动调整插件
3.2设计阶段
3.2.1项目分析
在解展BIM正向设计前,需要收集项目的市政资料,并对设计资料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市政雨水、污水、给水、电力接口及地形高差。利用BIM软件建立项目景观模型,模型精度达到LOD200要求,模型中体现出地形的高差、道路、人行道、绿化、铺装、水景等主要设施。项目地形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情况,最大地形高差达2.0m,内部道路最窄宽度
为4.0m,用地紧张。同时在项目北侧为现状医技楼(见图3),施工时不得破坏现状雨、污水管。
图 3 室外土建模型
项目与原医技楼在二层通过连廊连接,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连廊基础是否与管网发生碰撞;项目西北门和西南门与市政道路存在1.5m左右高差,且项目西侧地下室侵占一半道路路面,地下室顶部覆土仅0.4m,在调整排水管标高控制点时需要充分考虑管道覆土厚度;由于靠近河道,经地质勘察后发现,化粪池部位下挖2.8m左右即出现大量涌水,基地内管道埋深需控制在2.5m以上。
3.2.2方案设计
①项目准备
在项目设计之初,通过调用BIM项目设计样板,解始进行项目设计。项目样板内对项目所用的管道系统、颜色、族文件等都进行了预先设置,设置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项目样板创建项目文件,项目文件分为土建和机电两个模型。在室外管网设计之前,景观方案和大楼主体已经确定,对照景观设计方案绘制景观模型;将主楼围护桩、污水处理站的围护桩、化粪池、污水处理站顶板、连廊基础补充完善;主体建筑通过勾勒建筑轮廓线,绘制主体建筑体量模型,最终形成土建模型(见图3)。
②总体要求
项目总体设计原则: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新建管让永久管、先干管后支管,管道间距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相关规定。设计方案需充分考虑景观条件,检查井尽量布置在绿化带、人行道、道路上,避免检查井、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出现在主要门厅出口附近。
项目室外雨、污水采用分流制,室内污废水合流制。污水收集后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有关规定,集中排至西北门市政污水管网。雨水经收集后排至西南门市政雨水管网,同时考虑应急隔离治疗防护要求;应急情况下,在西南门绿化空地内布置雨水调蓄消毒池,雨水经消毒处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网,保证场地内雨水不污染市政管网。项目东侧为护城河,为防止雨污水管网渗漏污染,在项目东侧的道路雨污水施工前,地面先敷设HDPE防渗膜。项目空调冷凝水分区收集后,再间接排至化粪池前污水管网。
给水管考虑靠近用水量大的塔楼,从西北门市政给水管网引入DN150给水管,供基地内生活及消防用水。项目室外消火栓管网由设置在原医技楼地下室的消防泵房供给,在基地内成环布置,保证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大于120m。项目严格控制雨污水管与给水管、消防管净间距大于规范要求,以保证管道安装及用水安全。
③设计方案
将土建模型、单体一层给排水平面图、地下一层给排水平面图链接到机电模型中,并将项目的单体排出管及各类型接管位置按照定位、设计标高、坡度落位至总图上。利用参照平面、模型线对照道路边线进行偏移,以0.5m为间隔,绘制干管辅助线,以辅助干管布置,保证干管与道路平行,通过辅助插件,点击辅助线直接生成管道,如图4所示。
图 4 室外管网方案设计辅助线
根据管道设计流量,室外雨水管坡度按0.003、室外污水管坡度按0.005设计,经计算确定雨污水管径,按照辅助线绘制管道。对照建筑单体出户管位置,放置雨污水检查井、阀门井、水表井、雨水口等构筑物,调整管道水平间距以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经初审修改后,最终形成室外管网方案设计模型。
内容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第37卷第20期2021年10月
文:李兵 方玉妹 汪深
仅供学习交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m.tuituisoft/bim/2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