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能
自动生成顶推法(ILM,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桥梁各施工阶段的边界条件。
使用顶推法桥梁施工阶段建模助手定义施工阶段的步骤请参考"MIDAS桥梁结构设计"或"高级应用例题"中的"顶推法桥梁施工阶段分析"例题。
命 令
在主菜单中选择模型 > 结构建模助手
> 顶推法(ILM)桥梁施工阶段...。
在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模型 > 结构建模助手 >顶推法桥梁施工阶段...。
输 入
<图1> 顶推法施工阶段建模助手对话框
成桥阶段边界组
边界组
选择成桥阶段的边界组。
注 1
MIDAS/CIVIL中,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建立顶推法桥梁模型,即建模助手方法和一般方法。两种方法定义施工阶段边界组时均只需定义成桥阶段边界组和临时支撑边界组。使用建模助手定义边界组的方法参见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使用一般方法定义边界组的方法参见定义各施工阶段边界组。以上两种方法虽然可以定义边界组的支撑类型和位置,但不能使程序完全识别桥墩和桥台的位置。选择此项可以使程序识别钢导梁放置的桥墩和桥台位置,并将其与放置容许误差相结合,分别计算放置前和放置后的结构。
顶进方向
定义顶进的方向和弯桥时的半径。
注 1
本建模助手与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虽然在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中已经定义过顶进方向和弯桥半径,但为了使本建模助手同样适用于使用一般方法定义顶推法桥梁模型的情形,在本建模助手中需要重新给出顶进的方向和弯桥的半径。如果使用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建立了模型,则在本建模助手中输入的顶进方向和半径必须与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中输入的相同。
注 2
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的顶进方向程序默认为从右向左,用户不能修改。使用一般方法定义顶推法桥梁模型时,顶进方向可由用户定义。
参照节点
指定钢导梁前端点,即顶进单元的第一点。因为用户及程序做施工阶段分析时,首先要建立总体结构模型,设定该项是为了使程序识别顶进是从哪一单元节点解始。
解始节点
指定参照节点的解始顶进位置,即指定钢导梁前端点在第一个施工阶段的解始位置。
结束节点
指定顶进方向上除解始节点外的任意点。
半径
输入弯桥半径。参见顶进方向注1。
逆时针方向顶进
顺时针方向顶进
注 1
当输入半径时,需要指定弯桥的凸凹方向。参见顶进方向说明的注1和注2。
放置容许误差
顶进到支座时,钢导梁前端节点的位置和边界条件的位置(支座位置)不一致时,可以忽略其偏心(e)的容许误差(T)。
注 1
偏心距离(e)不能大于容许误差(T)。
注 2
桥墩间距与顶进长度之和不同时,将产生偏心距离。
顶进信息
定义各桥梁段的顶进信息以及生成各施工阶段时边界条件的变化。

目录中选择相应的施工阶段,可以编辑相应施工阶段的顶进信息。点击时将弹出定义顶进信息对话框。

目录中选择相应的施工阶段,可以编辑相应施工阶段的顶进信息。
<图2> 定义顶进信息对话框
顶进信息
顶进长度
输入本施工阶段桥梁段的顶进长度。一般输入桥梁段的长度;输入最后一个桥梁段时,应输入桥梁段终点完全被顶出后台和临时支撑,并放置在终点桥台时的长度。
注 1
输入顶进长度时,顶推法桥梁施工阶段建模助手将被激活的边界条件适用于每次顶进的步骤内,并自动生成次施工阶段。每个桥梁段均包含一个主施工阶段和与顶进步骤数相同数量的次施工阶段。主施工阶段表示该桥梁段在后台制作完成时的阶段,最后一个次施工阶段表示该桥梁段顶进结束时的阶段,在主施工阶段中输入的施工持续时间将适用于该桥梁段的最后一个次施工阶段。
注 2
运行顶推法桥梁施工阶段建模助手自动生成的边界组和另外增加的次施工阶段名称后面可能会带有字母'P'。该施工阶段表示钢导梁的前端放置在桥墩或桥台支座之前瞬间的施工阶段。该施工阶段后面的施工阶段即为放置后的阶段(仅增加了一个支座)。使用建模助手建立的施工阶段、边界组和荷载组请参照定义施工阶段、定义边界组、定义荷载组。
顶进步骤数
顶进完顶进长度时所需要的步骤数。
按顶进长度保存结果
只保存顶进到顶进长度阶段时的结果(主施工阶段结果)。
按顶进步骤数保存结果
保存所有顶进步骤结果(包含次施工阶段结果)。
临时支撑边界组
在相应施工阶段激活和钝化边界组,如后台和临时支撑边界组。这些边界组应在运行本施工建模助手前定义,运行本建模助手后将自动反应到各次施工阶段中。
注
使用顶推法桥梁模型建模助手时,将自动生成单元组、边界组和荷载组。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m.tuituisoft/bim/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