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能
根据桥梁的纵向梁单元模型自动生成横向分析模型的功能。选择纵向模型的任意位置,利用该位置的截面数据自动生成二维横向分析模型。且可以输入作用在横向分析模型的荷载(恒荷载、移动荷载及其它荷载)、定义横向模型的预应力钢筋、普通钢筋。
命 令
在主菜单中选择模型 > 结构建模助手 > 横向分析模型...
在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模型 > 结构建模助手 > 横向分析模型
输 入
横向分析模型建模助手对话框
选择的位置
单元
选择要生成横向分析模型的单元。
梁格模型(仅PSC-T形状)
对于利用T型截面的梁隔模型,要建立多个T形梁截面组成的全截面横向分析模型。此时可选择此项来生成全截面模型,但此选项仅适用于截面为PSC-T形类型。
勾选此项后,按顺序依次选择组成全截面的单元即可。
按顺序依次选择单元的图示
多个T形截面组成的全截面横向分析模型
位置
在被选单元的I端或J端中,选择要生成横向分析模型的具体位置。
选择完单元和具体位置后,点击按钮。下面将显示在上面选择的单元的列表,右侧的横向模型视图窗口中将显示横向模型。
此图,可用于定义钢束和普通钢筋时的参考图。
列表中的数据部分表示为x,说明还没有输入完生成横向分析模型的数据。输入所有表单(模型、荷载、钢束和钢筋)中的相应数据后,点击按钮,列表中的数据处将会显示O,说明可以生成横向模型了。
截面
形状:显示被选单元的截面类型。
桥梁模型数据类型
输入横向模型的几何数据。
纵向长度:横向模型桥轴方向长度
最大网格尺寸:横向模型的最大梁单元长度
边界条件:边界条件类型
边界生成在每个腹板的下端,最左侧生成的是铰支座,其它位置生成的是滑动支座。
支承:生成一般支承条件
弹簧:生成节点弹性支承条件
铺装和防护墙
输入桥面铺装、防护墙、中央分隔带的尺寸。程序将根据在这里输入的数据计算各个部分的荷载。
类型:选择横断面类型
板宽度:根据上面选择的类型,显示桥梁宽度。
b1~b7:根据参考图输入各个参数。这些参数将用于确定加载的位置。(可输入0值)
修改截面偏心
设定是否设置横向模型的上、下翼缘截面偏心。如果横向模型有必要输入预应力钢筋时,建议上部翼缘的偏心设置为中心-上。
上翼缘/下翼缘:设定上、下翼缘截面偏心。
中心-上/中心-下:上翼缘可设置为中心-上,下翼缘可设置为中心-下。
偏心距:用户自定义对翼缘截面偏心距。对于上翼缘输入偏心点至上端的距离,对于下翼缘输入偏心点至下端的距离。
考虑翼缘和腹板连接节点的刚域效果
选择是否考虑翼缘和腹板连接节点的刚域效果。
反转局部坐标系Y轴
生成与截面形状左右方向颠倒的横向模型。
下图为左右非对称T形截面。
没有勾选反转局部坐标系Y轴
勾选反转局部坐标系Y轴
荷载表单
输入荷载数据。
横向分析模型建模助手-荷载表单
自重:选择是否考虑自重
铺装:桥面铺装荷载
厚度:桥面铺装厚度
单位重量:桥面铺装材料的单位体积重量
防护墙:输入单位长度防护墙重量(面积×单位重量),自动考虑防护墙的宽度加载。
单位荷载:防护墙单位长度自重
附加荷载:隔音壁、栏杆等添加在防护墙上的荷载
中央分割带:输入单位长度中央分割带荷载(面积×单位重量),自动考虑中央分割带的宽度加载。
撞击:撞击荷载
高度:撞击荷载高度
人行道:人行道荷载
厚度:人行道板厚度
单位重量:人行道板材料单位体积重量
人群荷载:输入人群荷载
栏杆荷载:人靠在栏杆时作用的荷载。输入荷载大小和作用点至上翼缘的高度。
温度荷载:
Delta T:温度梯度,板顶板底的温度差。
系统温度:整体环境温度
活荷载
输入横向分析模型的移动荷载。
P:轮载(纵向各轮载的分布宽度有重叠时,取重叠部分各轮载总和)
n:车道数量
n1:中央分隔带右侧车道数(设有中央分隔带时被激活)
De:最小车轮至路缘距离(如上图所示 De)
Dw:轮距
Dv:最小车辆之间轮距(如上图所示 Dv)
W:桥梁纵向的轮载分布宽度。(纵向各轮载的分布宽度有重叠时,按有重叠时计算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
:定义车道折剪系数。
:定义移动荷载影响系数。(例:需要考虑悬臂板和中间板荷载分布宽度不同时,可通过此影响系数来调整不同加载位置处的轮载大小)
距离:桥面板边缘至加载位置距离。(如上图所示)
系数:影响系数。
风荷载
输入风荷载。
腹板分布荷载:作用在腹板上的均布风荷载
防护墙引起的水平荷载:作用在防护墙上的水平荷载
防护墙引起的弯矩:作用在防护墙上的水平荷载引起的主梁弯矩
方向:风荷载的作用方向
钢束和钢筋表单
输入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数据。
横向分析模型建模助手-钢束和钢筋表单
钢束
钢束特性值:选择钢束特性值。如果预先没有定义钢束特性值或需要编辑原有特性值,点击右侧...按钮
数量:输入预应力钢筋的数量(在模型表单输入的纵向长度范围内的钢束数量)
预应力荷载:输入预应力荷载,可输入应力或内力
张拉位置:输入张拉端的位置
曲线类型
样条:定义钢束布置的各控制点(最高、最低和反弯点),程序自动生成连接各点的曲线,生成的方法为使样条在各位置的曲率半径为最小。美国、韩国常用的方法。
圆弧:定义钢束布置的各控制点(最高、最低和反弯点),在各点给出钢束曲线的半径。圆弧与两端的直线相切。中国、日本等国常用的方法。
形状插入点
输入钢束始点(钢束坐标系原点)的单元坐标系为基准的位置。
x轴方向:
确定钢束坐标系x轴的方向。
形状
以钢束的始点为原点,输入钢束各控制点在假想坐标系-钢束坐标系内的坐标。最少要输入两点的坐标。
假想坐标系(钢束坐标系)中将钢束的纵向布置方向设置为x轴,z轴设置同整体坐标系的z轴。
选择样条时
x, z:钢束各控制点在钢束坐标系的坐标。
固定:固定钢束的切线角度。
Ry:选择固定后方能输入。在钢束坐标系x-z平面中与x轴的角度。
Rz:选择固定后方能输入。在钢束坐标系x-y平面中与x轴的角度。
选择圆弧时
x、z:钢束各控制点在钢束坐标系的坐标。
半径:输入各控制点处的圆弧半径。
普通钢筋
输入横向普通钢筋数据。
分配单元:选择要输入横向钢筋的单元。在右侧的横向模型视图对话框中选择单元后点击按钮,则被选择单元的单元号自动被输入。
[横向模型视图]
选择好单元后点击最右侧的图标菜单,被选单元的单元号将自动被输入。选择所有单元的情况,不用点击图标菜单也会被自动输入。
保护层厚度(Cover Thickness)
选择是否输入钢筋和保护层厚度。
直径
选择钢筋的直径。
数量
输入钢筋的间距。
纵向间距(Longitudinal Space)
输入钢筋的纵向间距
所有数据输入结束后,点击对话框右上部的按钮,此时左侧列表处将显示O图标。确认数据后,点击对话框下端的
按钮,将生成横向分析模型。新生成的模型保存在与原模型相同的文件夹里,文件名为:
(原模型名称)_(单元号)-(I 或J端).mcb
例:FCM Bridge_14-I.mcb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m.tuituisoft/bim/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