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旭可建筑
项目地点 江苏省宜兴市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2435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旭可建筑提供。
墨分五色,泥有五彩。中国人以墨书写,用泥铸器,孕育了华夏文脉。
太湖之滨、天目余脉,成就了宜兴丁蜀的一方地脉、矿脉。
华夏文脉、丁蜀地脉、紫砂矿脉,正是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创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项目背景
丁蜀镇位于宜兴市东南,素有“陶都”之称。黄龙山自古以来就是优质紫砂原料出产地,可谓“紫砂之源”。本项目为四号井遗址指定保护策略,并设计紫砂矿源展示馆。
黄龙山紫砂泥矿四号井建于1972年,1997年因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而停止开采。2009年由宜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保护策略
加固、修缮、保护遗址,使之成为与展示馆为一体的室外展示场所。以“最小干预、历史复原、活化再生”为原则适当改造,使其成为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再生的示范案例。
· 尊重遗址本身:通过自身边界与入口朝向引导游客发现四号井遗址。
· 残损处活化再生:将残损的山体与建筑南面景观整体考虑。
· 与建筑形成整体:在流线上将四号井遗址室外展示空间与室内游览流线贯通。
设计理念
· 一体化设计:力求尊重遗址,不对遗址形成压迫,引导游客自然地发现和漫游。
· 交流共融的空间:五个体块象征五朵金花,均釉陶片的幕墙幻化五色墨彩。展馆内从地面到地下一条漩涡状的观览流线,将地面的三个展厅和地下的矿道连成一体。
· 多媒介展陈:以多媒体模拟真实的采矿体验,让这段历史以现代的形式重获新生。
表面上釉陶片
“上釉”即将釉涂布于陶器表面,以达美观、不透气、防渗透、增加强度等目的。
项目在立面陶片上运用均陶彩釉工艺,使立面在光线下呈现出丰富的光影效果。而走近用手触摸,会体会到不同的触感。
结语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论陶器还是建筑都诠释了先哲的智慧。展馆与遗址将新老脉络缜密地编织在一起。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
项目类型:展览建筑、遗址保护
项目地点: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
设计时间:2019年—2021年
建设时间:2023年—2024年
用地面积:5065.4平方米
建筑面积:2435平方米
业主:宜兴丁蜀镇建设局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旭可建筑
联系方式:http://www.atelier-xuk.com.cn/
主创建筑师:张旭、刘可南
历史研究及项目策划:张旭、沈旸
设计团队:石晓夏、杨一鸣、孙诗云、李蓝溪、徐桦、宋颖、于天泽、张涛、李昂、董星棋、牛童(实习)、赵元岚翊(实习)
其他参与单位:
室内设计及展陈:风语筑
室内设计顾问:旭可建筑
景观方案设计:旭可建筑
景观施工图设计:江苏恒鸿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师:杨一鸣、张旭、胡世亮
版权声明:本文由旭可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3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