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分享

建筑赏析|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

发布于:2025-07-08 14:03:04
241人 分享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2025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舞台,向全球展示意大利文化、历史和创新的同时,重在打造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未来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展馆的设计以世博会副主题 Saving Lives(拯救生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准,选择促进人、自然和技术之间新平衡的概念、材料和技术。着眼于未来社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意大利馆有望成为推动变革的有力载体,不仅激发行动,也促进协同合作,为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注入新动能。在这里,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有机体,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新理念得以呈现。人、艺术、环境与历史之间的对话鲜活绽放、交融共生。

Mario Cucinella



意大利馆
一座有生命的建筑诗篇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被构想为一个鲜活、有机的生态系统,在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手工艺与科技之间,展开一场永不止息的对话。MCA建筑事务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设计的这座展馆仿若一间沉浸式“实验室”,以感官与叙事交织的体验,引领观众踏上一段穿越意大利的旅程。

意大利此次参展,契合世博主题“闪耀生命的未来社会的设计”,聚焦“拯救生命”这一核心议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形成共鸣。展馆是意大利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共享未来愿景的宣言。它不仅仅是一座展览建筑,更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能够产生能源、提升材料价值、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以模块化木构筑起可逆建筑典范,融合低碳技术与可循环逻辑,成为人、自然和科技互动的舞台。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2张图片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3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这座展馆被诗意地命名为“知识的殿堂”,将承载艺术、科学、文化与企业的多元展演,呈现意大利非凡的创造力与地域特色。更作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汇聚全球思想与合作的种子,孕育明日世界的希望。


建筑语言
自然·光影·呼吸


意大利馆以开放、通透且亲和的建筑形态,重释意式待客之道与自然礼赞,同时呈现未来城市生活的蓝图。模块化全木结构搭建,结合透光有机材质,自然光穿梭其间,塑造流动光影与空间的节奏感。

展馆以一座开阔的入口门厅引导观众步入。“会呼吸”的半透明立面环抱门厅,其纺织肌理由透气矿物纤维膜织成,柔和日照、引导通风的同时赋予建筑轻盈灵动的生命气质,营造出一种光影流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空间氛围。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4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这道“肌肤”调节光热、重塑内外关系且降低能耗,使空间在节能中实现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对话与连续共生。

承重结构采用日本本土认证的实木胶合材,运用干式模块化系统,构成了富有节奏感的梁柱格栅,借鉴日本匠艺,还原意大利传统格状天花之美。设计亦充分考虑大阪地区的气候与光照,实现空间与环境的和谐。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5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展馆由两个体量构成。主空间是一座恢弘的文化展厅,承载展览核心;一座空中花园,取意意大利园林传统,在当代语境下重构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与展馆景观相映成趣,对话世博园区环形结构,在全景视野与沉浸体验之间演绎对比与和鸣。

从材质到结构几何,每一个元素都以生态友好为指引,旨在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促成建筑、人与自然之间更细腻而深刻的联结。设计并不试图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以谦逊之姿融入大阪湾的风貌之中,映照出意大利设计中可持续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和谐统一。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6张图片


首层平面轴测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7张图片


二层平面轴测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8张图片


屋顶层平面轴测图



意大利之旅
一场穿越传统与当代的艺术表达


一场多感官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如同一段穿越当代意大利的旅程,串联历史、创新与创造力。每一展区皆为独立又彼此呼应的叙事片段,激发情感、启发思考,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共同编织这场集体的体验。

从“手造艺术”展区启程,一个引导观众走进意大利“匠心精神”的序章空间。意大利创意工坊化身为充满活力的实验场,数字工艺、先进制造、科学研究与视觉艺术的交融,展现了深植于意大利制造传统中的创新力量。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9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剧场

随后,一座圆形沉浸式剧场映入眼帘,这是意大利城市景观的典型代表。在数字舞台与现场表演交替中,重塑文艺复兴剧场语言,并与日本表演文化展开跨时空对话。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表演的共同体,身临其境,感官共振。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0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理想之城

接着,进入“理想之城”展区,以当代视角重释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构想,将视野延展至人与土地的深层联结。展览聚焦自然、文化、艺术、健康、空气质量、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等议题。以多媒体装置与标志性展品,如馆内陈列法尔内塞的阿特拉斯(Farnese Atlas)雕塑和米兰-科尔蒂纳2026冬奥会圣火火炬,呈现人与环境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如何成为城市与社会复兴的驱动力。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1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在众多展区中,最具精神深度的一隅,当属圣座展馆。在静谧而冥想的氛围中,观众将有幸欣赏来自梵蒂冈博物馆的卡拉瓦乔原作《基督下葬》(Deposizione),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信仰与美的对话,唤起人们对欧洲文化遗产的感知与敬意。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2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展览的后半程缓缓敞开,邀请观众穿越意大利多元地域的文化肌理。透过互动装置、标志性产品、音影图像与数字叙事,各地的产业活力、文化精粹与自然风貌在专属展区依次铺陈。轮动的展演方式,使意大利的地域之美,以亲切而国际化的语言呈现于世界舞台。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3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意式花园

最终,旅程在“绿意露台”达至高潮。一座空中花园,以意大利传统园林为灵感,以几何美学勾勒生态诗境, 900余米的柞木绿篱蜿蜒铺展,化为迷宫般的有机景观。花木香植点缀其间,意大利与日本的小型树种交织成景。绿意掩映间,光影轻漾暗香浮动。参观至此,不仅是终点,更是一场沉思与感官共鸣的诗意寓言。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4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可持续性与创新
建筑的生命循环

意大利馆以可循环建筑为理念,致力于最小化环境足迹,并赋予文化、生态与社会价值。项目基于综合可持续性方法,涵盖材料选择、技术运用、资源管理及建筑的长期使用。其核心特点包括:


可逆建筑

展馆设计从一开始便将再生与可持续作为核心,视临时性为契机,重新思考建造与组装方式,系统化规划建筑全生命周期。结构选用日本本土的可再生胶合木,结合干式装配与模块化设计。简化生产与组装流程、减少材料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在每个阶段实现精准管控。设计遵循“可拆卸设计(DfD)”与“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设计(DfMA)”原则,减少构件数量,便于拆解与再利用,体现全生命周期思维,推动建筑、循环经济与本地产业的共生。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5张图片


结构轴测图

能源效率与资源管理

通过精确的气候分析,建筑整合自然通风、被动冷却与动态遮阳等策略,最大程度提升能源效率,减少碳足迹,实现生态与美学并重的空间表达。


后世博时代
结构与重生


意大利馆虽为临时建筑,却在理念上被赋予长久生命,这是一项超越展期的文化、技术与生态遗产。整座展馆由可预制的胶合木模块构建,具备全结构拆解能力。可赋予其二次生命:重建为文化中心、教育场所或展览空间等。

从结构、材料到科技与家具,每一细节都追求可追溯性、可逆性与灵活性,最大化减少浪费,提升公共投资的长期价值。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6张图片


@ Duccio Malagamba

同时,世博期间呈现的内容,包括表演、装置、数据、艺术作品与互动成果,都将被收录并整理成一座数字与实体并存的“意大利实验室”,成为永久档案。记录创新研究、最佳实践、企业与机构之间协作合作成果的数据库。

意大利馆,不止是六个月的展览符号,而是一座持续生成价值、联结与知识的平台。以可持续之名,书写未来的文化诗篇。


项目图纸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7张图片


首层平面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8张图片


二层平面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19张图片


屋顶层平面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20张图片


立面图

2025年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第21张图片


剖面图


项目信息

位置:日本,大阪
时间:2025年
面积:3000平方米
设计与施工总承包:MCA建筑事务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
结构设计:Buromilan
机电设计:Tekser Srl
多媒体设计:Zeranta Edutainment Srl
消防及安全顾问:GAE Engineering Srl
地质勘查与分析:Claudio Preci
项目管理咨询:Beyond Limits
结构、建筑及机电系统施工:Nishio Rent All Co., Ltd.
室内施工:Nomura Co., Ltd.
注册建筑师(日本):Yoshiki Matsuda Architects and Arch5
MCA团队:Mario Cucinella, Giovanni Trogu, Michele Olivieri, Alessio Naldoni, Fabrizio Bassetta, Luca Tiozzo, Lapo Medici, Lorenzo Mancini, Beatrice Vara, Diego Baronchelli, Tommaso Boschi, Fabiola Verde, Francesco Visco, Valentina Torrente, Angelo Ungarelli, Arianna Bartolotti, Marcello Michelini, Mara Nunziante, Giacomo Righi, Augusta Zanzillo, Lori Zillante, Lapo Naldoni
效果图团队:Alessia Monacelli, Walter Vecchio, Gianlorenzo Petrini, Vincenzo Metafora, Chiara Giammarco, Federico Giusti
模型制作:Yuri Costantini, Antonino Cucinella, Eugenio Armando De Nicola
展陈设计:Francesca Montinaro
平面设计:ZUP
灯光设计:Giambattista Buongiorno, Oscar Frosio
摄影:Duccio Malagamba, 朱雨蒙


来源:本文由MCA建筑事务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MCA建筑事务所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8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