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齐涵盖许多不同的选项,可用于在放置分析模型时考虑该模型与其本身图元以及与其他分析图元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分析对齐方法:自动检测和投影。
分析对齐由结构图元的实例属性来确定。
分析对齐方式的自动检测调整和公差
相对于某个结构图元,对相邻的结构图元执行自动调整。
Revit能够自动调整梁、支撑、结构柱、结构墙、结构楼板和基础底板的分析模型,使其更精确地对齐。此行为基于图元和公差设置的实例参数。
为进行自动检测,分析“调整方法”实例属性必须设置为“自动检测”图元及其各个端点。这是所有分析结构图元的默认对正方式。然后,只要邻近图元的分析模型在允差之内,即执行自动调整操作。
“结构设置”对话框上的“分机模型设置”选项卡中指定了自动检测允差。
在项目中创建下列结构图元时,自动检测功能将自动调整分析模型:
梁
在创建过程中,相应的梁到结构楼板的投影平面与设置为“自动检测”的梁垂直投影(“分析模型”参数)相匹配,如下所示:
柱
在创建过程中,自动检测功能将柱和墙的分析模型放置在同一平面中。
结构楼板和墙
在创建过程中,不管墙厚度或投影平面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自动检测功能将对齐墙的垂直和水平分析投影平面。
如果墙和楼板连接,墙分析模型的顶部或底部平面将与楼板分析模型相符。
如果墙有一部分延伸到了屋顶外(通常称为女儿墙),可以在墙的分析模型中指定将延伸出到标高之上的荷载和框架构件排除。
如果楼板的分析边缘与梁或墙的分析模型相符,可将墙的外部定义为分析投影平面。另外,可以将其修剪回楼板的分析/物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指定结构楼板边缘的分析对齐方式
使用自动检测或投影对齐方法对齐结构楼板边缘的分析模型。
1.在分析视图中,将光标移到楼板边缘,然后按Tab键选择边缘。
2.若要指定自动检测,需要依次单击“修改|分析楼层”选项卡→“边缘水平对齐”面板→(自动检测)。若要指定投影,需要依次单击“修改|分析楼层”选项卡→“边缘水平对齐”面板→(投影)。如果选中了“投影”,则从“投影”下拉菜单中选择要将边缘投射到的对象。
恢复楼板边缘的分析节点
将已调整的楼板边缘分析节点恢复至其原始位置。
1.在分析视图中,将光标移到楼板边缘,然后按Tab键直到亮显边缘。单击以选择该边缘。
2.单击“修改|分析楼层”选项卡→“边缘水平对齐”面板→(重置手动偏移)。
分析投影对齐
分析投影的规则基于图元是否有其他与其相关的图元、图元自身(是梁、柱、楼板还是墙)、创建顺序和指定的投影属性。
线图元的投影参考可定义为与本地梁坐标系统水平或垂直。水平平面(Y方向)投影参照包括轴网、边和梁中心。垂直平面(Z方向)投影参照包括标高、梁顶部、梁中间与梁底部。命名的参照平面包含在相应的水平和垂直投影中。每个投影列表中都包含所有倾斜平面。如果两个投影平面都参照斜参照平面,则投影点与穿过定位线的倾斜平面垂直。
水平投影
线性分析模型可水平投影到特定的参照平面或轴网。在下图中,柱投影到平行于轴网A的参照平面,而梁投影到轴网1。
连接在一起的结构柱和梁可以投影到同一个平面或轴网上。在下图中,柱投影到参照平面上。柱和梁之间的参数关系表现为:梁的分析投影进行调整以与柱的分析投影连接。
对于平面图元(如结构楼板和基础底板),我们可以将整个曲面投影到工作平面。曲面的边也可以投影到工作平面。投影将保持这些图元的平面特征。
垂直投影
在垂直方向上,结构楼板将定义分析投影平面的位置。
墙的顶部和底部垂直投影平面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结构楼板的分析投影。
柱的顶部和底部垂直投影平面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结构楼板的分析投影。同样,柱将尝试投影到邻近的梁上。
在自动检测行为中,结构楼板的优先级始终最高。
梁的分析投影平面将按照结构楼板的分析投影进行调整。
到相同类别的图元的投影
对于结构类别相同的图元(如楼板对楼板或墙对墙),自动检测以创建顺序为基础,即最先创建的图元具有最高优先级。
该规则有个例外,即将分析项目参数改为其中一个图元的投影时。该图元随后具有最高优先级。例如,墙1是最先创建的墙,然后是墙2、墙3,它们都被设置为“自动检测”。如果墙2的水平投影变为中心线,则墙3和墙1的分析投影将与墙2的中心线对齐。
Revit中文网作为国内知名BIM软件培训交流平台,几十万Revit软件爱好者和你一起学习Revit,不仅仅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BIM软件下载与相关行业资讯,同时也有部分网络培训与在线培训,欢迎广大用户咨询。
网校包含各类BIM课程320余套,各类学习资源270余种,是目前国内BIM类网校中课程最有深度、涵盖性最广、资源最为齐全的网校。网校课程包含Revit、Dynamo、Lumion、Navisworks、Civil 3D等几十种BIM相关软件的教学课程,专业涵盖土建、机电、装饰、市政、后期、开发等多个领域。
需要更多BIM考试教程或BIM视频教程,可以咨询客服获得更多免费Revit教学视频。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1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