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朱雨蒙
四月上旬,我抵达大阪,距离世博会正式开幕还有不到一周。这次行程有几项不同的工作任务:为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MCA)拍摄意大利馆,为RAU Architects拍摄荷兰馆,此外还有两家媒体的约稿。
在完成拍摄任务的间隙,我也想为这段特殊经历留下一点记录。于是便有了这篇图文笔记。它既有工作期间的趣事,也夹杂着一些主观观察,大致可以算作一份不甚权威的世博建筑漫游指南。
接下来的内容,将以八个关键词为线索,串起我在世博园区中的所见所感,开启这段旅程。
△ 世博会场地鸟瞰
△ 世博会主入口—东门广场
△ 大阪市地铁中央线延伸到了世博会所在的梦洲岛,并为此新建了地铁站出入大厅
我需要在正式开展前完成意大利馆的拍摄并交付图片。出于对松弛的意大利人民的施工进度的担心,我在落地大阪的第一天便直奔现场。
见到驻场建筑师Giovanni的时候,他正在屋顶花园忙着种植,灰头土脸像个老农。“前一轮的种植效果不理想,现在要全部重新种一遍。”Giovanni不无沮丧地说。
他带我里里外外看了一圈。简单来说,距离开幕还有一周的意大利馆,依然处于半工地状态。建筑主体虽已完工,但四处仍在修修补补,展陈内容则全部封存在木箱里。Giovanni其实是个高个子小帅哥,一头卷发,满脸愁容。作为国家馆项目的现场负责人,此刻的他面临着太多超出控制范围的问题。
我其实也不奇怪。意大利全民P人,好像鲜有和“有序”“守时”这些字眼关联起来过。
Giovanni对我说,无论如何,明晚之前一定会全部完成,让我后天早上可以放心来拍。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两天后的清早我如约抵达。果不其然,依然是一片工地。
△ 拍摄当早的意大利馆,施工废料堆满门厅,还有摇臂车
Giovanni今天还是很给力的,不停在各部门间来回协调,终于把乱七八糟的堆放在一天之内陆陆续续清理干净,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藏起来了。
最终拍摄的成果算对得起Giovanni的努力。意大利馆本身是一座端正而庄重的建筑,古典与现代气质并存,其设计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建筑主体采用可拆卸的干式木结构施工系统,便于在建筑生命周期结束后迅速拆除回收。外立面则包覆着半透明的矿物纤维膜,作为“呼吸性”幕墙将光线与空气自然引入室内。
△ 意大利馆正立面
△ 木结构与“大屋根Ring”呼应和对话
△ 把阳光和空气引入室内,连续拱券造型上加入了现代手法
△ 入口正中悬挂隈研吾为SALVIATI设计的水晶吊灯
△ 屋顶安放了一个曲径通幽的意式花园,重新种植后终于有了理想效果
△ 意大利是室内展陈最舍得“下本钱”的场馆之一,很多文物从国内直接运来,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卡拉瓦乔的真迹,运费相当不菲
我后来回味,意大利人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特质:即使日常看起来常常混乱、缺乏组织,甚至让人觉得“不靠谱”,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却往往能交出壮丽而令人惊叹的成果。那种介于漫不经心与天才直觉之间的张力,或许正是他们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全员J人的荷兰同事早就把拍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提前办妥了场馆证件和航拍报备(顺带一提,我拍意大利馆时用的还是荷兰馆的证件),还提前通知好了各个需要协作的部门。
负责与我对接的Nardy特别提醒我:“有一处墙纸安排在明天十点到十二点半补修,不知道会影响到你的拍摄计划吗?
我心想:这点影响也太微不足道了吧?要知道我可是刚从意大利馆的施工废料堆里爬出来的。谢谢你的细致,典型的日耳曼风格。
荷兰馆的建筑外观采用纤细的金属板构成水波形态,呼应馆内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展览主题。漂浮的巨大发光球体,内部是一个穹顶剧院,从各角度看起来都给人带去异物巨构的特殊感受。
△ 夜晚的荷兰馆
△ 荷兰馆夜景俯瞰。据主创描述,紫色大球也是对日本国旗的抽象表达,以示对主办国的敬意
拍摄过程中遇到一个意外小难题:荷兰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而他们的馆员个个都是近2米的身高,放进画面里根本没法当比例人。
△ 高大的荷兰人
△ 荷兰馆正立面
△ 立面细节
△ 内部坡道
△ 各国家馆都有兜售本国纪念品的商店。荷兰馆把来自本国的著名IP:Miffy设计成抱着紫色发光大球的限量版,引发日本观众的疯狂抢购
初见大屋根,便被其规模与气势所震撼。毫无疑问,它在气场、形式与视觉形象上,为整届大阪世博会奠定了主旋律。这个庞大的木结构圆环,像是以极轻的姿态悬浮在展馆群之间,既是路径,也是遮蔽,更是一座开放的舞台。
且不论围绕其成本效益的争议,大屋根至少为本届世博提供了一个高度形式感的公共背景。无论是本国工作人员、外国参展者,还是游客、志愿者、施工人员,这座巨大的木质圆环仿佛一项隐形的集体约定,把所有人都纳入同一个节奏之中。它不仅在物理上连接了场馆之间的路径,也在精神上搭建起一种仪式性的框架——像古代的市集、神庙、竞技场,人们在环形空间中相遇、穿行、交流、驻足。
从建筑的尺度上来说,它几乎是“非人类”的。但在日常使用中,它又有无数细碎的、极其“人类化”的时刻:雨天聚集的人流,午后斜照下的木纹,孩子们追逐的脚步声。大屋根也许是本届世博会最具争议的构筑物之一,但也无疑是最值得被凝视、被书写、被思考的一个。
△ 大屋根远眺
△ 尺度巨大的圆环
△ 屋顶宽度达到30米,提供了丰富的高差和路径变化,为游客提供了很多新奇的视角
△ 也可以走到最高处遥望濑户内海,或者找找城市中自己的家
△ 抵达大屋根顶平台的途径包括互相间隔数百米的扶梯、直梯以及折返楼梯
△ 大屋根底部的灰空间,风与阳光的通道
△ 采用日本传统的“贯”(nuki)榫卯结构,无需金属连接件
世博会不仅是各国展示的舞台,更是主办国“秀内功”的机会。日本建筑的本土力量,作为一股悄然而坚定的气息贯穿会场始终。它不喧哗,不急于表达,却以材料、尺度、细节和光线为媒介,将一种独特的空间语言轻轻铺陈在世博园的各个角落。
△ 日本馆。设计:日建设计+佐藤大
无尽的巨大木板序列,使人感受到庄重与平静
△ 世博大厅 Expo Hall, 设计: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
延续了伊东丰雄一贯强烈的雕塑感,突破天际的巨大白色锥体
△ 女性馆,建筑由永山佑子设计,Es Devlin担任展馆的全球艺术指导,策划了一场沉浸式的旅程。外立面采用了日本传统木工技艺“组子细工”(Kumiko)的图案,轻盈剔透
△ null²,建筑设计:NOIZ,艺术策划:落合阳一
“null² 展馆无疑是最具未来感与互动性的存在,也是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
表皮的多个镜面方块随音乐震动、拉伸、扭曲,超现实感拉满
△ Better co-being, 建筑设计:SANNA
一个很有哲思和诗意的空间,高达11米的四层银色网格状天篷,由细柱支撑,宛如漂浮的云朵,轻盈地悬浮在森林之中
△ 葡萄牙馆,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
外观由大量悬挂的绳索和回收渔网构成,呼应葡萄牙作为海洋国家的历史背景
KKAA本次还担任了卡塔尔、科威特等其他几个国家馆的建筑设计
会场里,我偶遇一位英国籍的保安大哥。他问我:“你看英国馆了吗?”我说,看了啊,很不错。他愣了一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我:“You're just being nice, right?”(你是出于礼貌才这么说的对吧?)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保安大哥的评价或许有些主观,但就我所见,英国馆最终的呈现确实较原先的设计方案大幅简化。无论是形式感还是表现力,它都难以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Heatherwick横空出世的那一版相提并论。
由于各国来自不同的气候条件、制度体系与材料传统,因此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造语法:有些馆重视构造逻辑,有些馆强调图像传达;有的意在讲故事,有的干脆只想留下一张“能被拍下来”的剪影。而这种“尺度感”和“节奏感”的参差,恰恰构成了海外馆这部分最有趣的观看方式。
△ 沙特阿拉伯馆,建筑设计:Foster + Partners
沙特馆无疑是最迷人的海外馆之一。Foster在这里建造了一个沙特传统村落。展馆由一系列浅色石材构成的体块组成,这些体块通过蜿蜒的步道相连,营造出如同沙特城镇街道般的空间体验
△ 中国馆,建筑设计:中国院崔恺团队。
巧妙融合了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一座真正的绿色建筑
△ 法国馆,设计:Coldefy + Carlo Ratti Associati
外观采用17米高的半透明织物幕帘,仿佛剧院的帷幕,随着风的吹动轻轻摆动
△ 捷克馆,建筑设计:Apropos Architects
展馆为木结构,沿螺旋坡道上升的玻璃幕墙展示了捷克的玻璃工艺传统
△ 巴林馆,由黎巴嫩裔法国建筑师Lina Ghotmeh设计,灵感来源于巴林传统的单桅帆船(Dhow)
△ 西班牙馆,建筑设计:Enorme Studio
大台阶、海洋和太阳,西班牙馆也是本届世博会中一个抢眼的所在
△ 德国馆,设计:LAVA
德国馆是由七个圆形木结构单体围合而成的花园
△ 匈牙利馆,设计:LAP Studio,灵感来源于匈牙利的原野景观和传统干草堆
△ 波兰馆,设计:Interplay Architects
波兰馆使用模块化木材打造了一个螺旋放射结构
世博会从来不只是建筑的博览会,它更是一场被观看、被分享的身体事件。在这里最大的乐趣之一,是看“人类自己”。
每一座建筑的生命,都是从人抵达的那一刻开始的。也许是一声脚步落在木平台上的回响,也许是一句在拐角处大声说出的“きれい!”(好漂亮)。哪怕再惊艳的展馆,如果缺少了人群的涌入,终究只是临时搭建的布景。而正是那些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穿着各色服装的人,让这些建筑真正被使用了,也活了过来。
△ 在中央广场,每半小时会制造一场喷雾,把人们带离现实
△ 很多学校会放假一天,学生自发来这里“开开眼界”。小学生则由学校统一组织
△ 大屋根Ring的其中一部分开放成可以躺卧的草坪。这一天海风有些太强劲了,只有年轻人在这里坐得住
△ 夕阳西下,人们开始聚集在大屋根上,等待夜晚的喷泉灯光秀
△ 会场专门设置有供小朋友玩耍的区域
△ 出人意料地,学生群体构成了馆中人群的一大部分
△ 主办方尽可能为排着漫漫长队的人群也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体验
大阪世博会场内的公共卫生间,无论在建筑趣味还是设计水准上,都足以单独开一章来写。
自东京涩谷区几年前启动公厕更新计划以来,日本建筑界对公共卫生间空间的关注便一路高歌猛进。这里没有建筑师可以讲述的宏大叙事,也没有策展人可以投射的灯光语汇,所有设计都必须直接面向使用,回应最具体的身体动作与行为细节。也正因此,它成了判断空间质量的最佳场所。
接下来,请看大阪世博会公厕大赏。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展馆之外,本届世博会中还有许多设计上颇具看点的空间。可惜时间有限,我大多只能匆匆按下一张快门便离开。这一章节不再展开细述,仅将那些“顺道可看、不妨一看”的展馆一一列出,个中味道,还请大家有机会到世博会上自行品鉴。
△ 美国馆,建筑设计:Trahan Architects
△ 卡塔尔馆,建筑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
△ 北欧联合馆,建筑设计:ADML Circle
△ 乌兹别克斯坦馆,德国建筑事务所Atelier Brückner设计
△ 比利时馆,建筑设计:Carré 7
△ 瑞士馆,建筑设计:Manuel Herz Architekten
△ 科威特馆,建筑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
我并不是以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大部分时间,我只是背着设备在有限几个展馆里面穿梭,只为在有限的光线和时间里完成拍摄任务。
所以,这篇文章无法穷尽所有值得一看的建筑,更不是一份全面的空间指南。它只是我在工作的间隙中,以摄影师的眼睛,对这座临时城市进行的一次快速扫描。
更多精彩的部分,或许藏在我没拍到、也没写到的角落里。这篇文章是一个引子,真正的游览,还需要你自己完成。
平面 / 徐凡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朱雨蒙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log/74534.html